• Branding Like Big Firms

    第12節課是本學期的倒數第二節課,我剛剛開始嚐到教學的愉快滋味便要告別,自然是萬般不捨。唯有繼續努力備課,希望不辜負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光。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上次提到,學期末已至,不少快畢業的同學已開始密集地見工。而今天我們要講三間偉大企業(Apple、Amazon、Netflix)的故事,於是我刻意把一些理論融入「見工需知」中,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印像。

    要講偉大企業,如何定義「偉大」?我用的是著名商管書Good to Great。這本書由大學教授Jim Collins在2001年寫成,很快就一紙風行,至今賣出400萬本,讀者遍全球。我當年初入職場,加入一家大企業當Management Trainee,我們那組在培訓後的group presentation中被評第一,每名組員得到的獎勵,就是這本書的精裝版。我不知其他組員後來有沒有看此書,我自己倒是喜歡得不得了。它仔細描述成就偉大企業的七個元素,寫得很好,只可惜那些被選為「A+」的公司,大部份都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企業,有些更在金融海嘯中沒頂,所以不能用在課上。我只按照那些元素,另挑我認為符合描述的公司,並集中講三個元素:The Hedgehog Concept、A Culture of Discipline、The Flywheel Effect。

    The Hedgehog Concept:這是我最喜歡的單元。如何為一家企業找到符合其Hedgehog concept的定位,和我們如何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定位一樣,就是要找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熱愛做和能帶來持續收入的工作。這方面創立Apple的Steve Jobs是表表者,因為他聞世的能耐之一,就是專注和簡化,尤其在摸清楚公司的定位(或產品的定位)後,堅持不做和Hedgehog Concept無關的事。

    我向同學們解釋後,還請幾位同學試試以自己,或自己喜歡的YouTuber或KOL作分析 – 那些超乎常人般成功的人,必然找到符合自己Hedgehog Concept的陣地,並堅守下去。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A Culture of Discipline:許多初創最終無法成為為偉大企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隨企業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日趨複雜,漸漸留不住喜歡創新和挑戰的人才,反而把不介意因循的人留了下來。Good to Great有個簡單的分類來說明這點:

    我向同學解釋了這個圖後,問他們能想到以上分類的任何一個例子嗎?同學們的反應挺踴躍,而且不出我所料,其中包括管理不善的學校(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行政混亂、人才凋零)。我以Netflix來說明Great Organization(制度完善、唯才是用)的特徵,並鼓勵他們努力加入這樣的企業學習,不少同學點頭示意。

    Netflix之所以符合Great Organization的條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重視Talent Intensity(人才密度)。Jim Collins早就在Good to Great中講過,一間好公司不是靠制度去管理人才(立心不良的人如何管理?),而是在甄選新人時,只挑選那些夠自律的人,這些人不必靠制度去控制。Netflix強調Freedom & Responsibility的企業文化,是其成為Great Organization的重要基石。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年假任放公數任出

    The Flywheel Effect:三項因素中,最容易理解的是The Flywheel Effect,但這也是最考功夫、最難達到的;因為它要求企業在找到Hedgehog Concept後,持續不懈地向同一目標、日復日地最好1000件小事。

    我認為Jeff Bezos領導的Amazon是此中的表表者。以前就寫過,Jeff Bezos以超長線眼光來建立自己的網上零售王國Amazon,堅持不問短期表現,只以顧客最大利益來營運,深信長期回報必勝。沒想到Jim Collins這回竟和我想到同一點上 — 他在Good to Great的網站上,加入當時寫書時沒有的企業來說明「飛輪效應」,舉的例子正是Amazon。

    (相關舊文:做一千件小事長線入市時機?

    講完這些理論後,我想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挑一家他們喜歡的企業,按Good to Great的框架來作分析。可惜這我把這節課放到太後,同學們恐怕沒足夠時間作準備。如果將來有機會再教這門課,一定要重新規劃才行。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二節課的概要

  • Data Analytics & Conversion Optimization

    上本課的這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冷雨下的中大更是寒意逼人。我事前曾非常擔心同學們的出席率,尤其今天是首次請朋友來擔任guest speaker,如果只小貓兩三隻,實在過意不去。

    結果同學們的出席率卻出乎意料地好,總人數甚至是首三課以來最多,真是溫暖老師(和嘉賓)的心。

    說實在的,今天的課對文科生來說絕不輕鬆。Data Analytics(數據分析),光這幾個字就足以嚇倒他們;再加上一個非常拗口的Conversion Optimization(轉化優化),真要命。所以我盡量深入淺出,先向他們解釋什麼是data mining,再輔以連鎖超市Target之pregnancy predictor此經典案例,讓他們明白為什麼數據威力如此強大。

    (相關舊文:大數據比你更了解自己?

    至於Conversion Optimization,除理論外,我嘗試以自己最欣賞的其中一間科企、Netflix來說明。Netflix表面上是串流平台,但實際上我認為它是一家數據公司,憑追縱和分析觀眾的觀看數據,來優化轉化(即吸引或留住訂戶)。我看過一些營運數據,Netflix花在宣傳或營銷上的錢有限,反而將近一半收入都用來製作內容,而製作的內容,又往往以數據作參考,務求拍出受歡迎的影片。

    (相關舊文:科企如何透視你的祕密

    令人欣喜的是,有兩位同學舉手表示不同意Netflix憑數據掌握了他們的喜好,並輔以理據。這證明他們沒有對我的話囫圇吞棗,並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其他沒發言的同學來說,他們也可比較不同的說法,並構建自己的想法。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嗎?

    在下課前,我播放了紀錄片The Great Hack的預告,讓同學們了解數據被「武器化」後,可以造成多大的影響:

    Official Trailer: The Great Hack (Netflix)

    這節課的嘉賓是我朋友Cheney鄭其森,他因為有營運網媒的經驗,便以實例作分享,如何以數據做每個營銷決定。看得出令同學們對此十分投入,我真深慶得人。就這樣結束了寒冷的一天、熾熱的一課。

    ***

    本文為2024年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三節課的概要

  • 夢寐以求的管理人

    Netflix最近上架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拍得精采可觀。導演林君陽說,《造浪者》拍的雖然是選戰(台灣總統大選),但它其實是以政治做包裝的「職人劇」,適合上班一族觀看。我很認同。

    故事由「大選」開戰前十個月開始倒數,兩大政黨「公正黨」(在野)和「民和黨」(執政)各自密鑼緊鼓應戰,選情緊湊,雙方不斷見招拆招。它的劇情充滿實感,還有幾個寫得非常精采的人物,如反派代表「渣男」、偽君子趙昌澤(民和黨副總統後選人,戴立忍飾),和公正黨文宣部副主任翁文方(謝盈萱飾) – 這是我全劇最喜愛的角色:正直、有能力、有擔當,現實中如果有這樣的人物,一定是各企業都想羅致的管理層、眾下屬最夢寐以求的上司。

    「公正黨」內部一如普遍具規模的企業,員工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層。身為文宣部副主任的翁文方夾在中間,上有高層如黨主席、正副祕書長等要應付,下有各文宣部職員要照顧、分配工作。得力的中層管理者,是令一家企業運作暢順、生產力高效的關鍵。翁文方正是這樣一員大將。

    翁文方是個有能力的人。她的上司「高副祕」是典型的職場老油條,沒什麼行動力,卻位高權重,喜在會議上指點江山。翁文方為下屬據理力爭而與之發生衝突,遭對方「報復」,減少她身為發言人的曝光機會,改為扶植言聽計從的親信上位。翁文方不抱怨、不抵抗、不散佈負能量,她把委屈化為動力,利用工餘時間默默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月旦時事、吸引粉絲,化解上級對她的抵制,以皇道手法增加自己在黨內發言的本錢。

    翁文方也是有擔當的人。她的下屬遭辦公室性騷擾、又惹上沒能力解決的麻煩,她沒有以「大局為重」叫對方忍氣吞聲,或與之劃清界線,而是直接向黨主席討公道,又動用自己的人脈為下屬尋出路。翁文方肯為下屬出頭、做她認為對的事,因為她知道自己比對方更有辦法,而她沒有吝惜付出。這麼照顧下屬的上司,怎會不吸引人才為她賣命。

    我最近為一家初創效力,經常和CEO討論公司的運作,一致認為優秀的中層管理者很重要。高層訂了策略,須靠中層分析理解,再拆細為不同的任務,指導及分配下屬執行。如果缺少這環,或中層不給力,對上不能解決問題,對下無法提供指導,這會對公司運作造成極大的困擾和阻力。優秀的中層管理者,唯一令上司、下屬頭痛之處,是當她決定自立門戶、遠走高飛的時候。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