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的時機

    兩個好朋友合資廿萬創業搞網店,五年下來,成績不錯,去年營收有八位數字,薄有利潤。有兩點做得不錯:首先市場還算平衡,本地生意佔一半,其餘都來自海外;其次生意不大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比起去年同期,生意增加一倍,表現超乎一般企業。

    這家公司最大的開支是營銷。雖然生意做得還可以,但向FB付出的廣告費,比自己賺的利潤還多。多年來二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全無融資經驗,明知若得到注資,生意增長更迅速,但眼見市道不佳,又覺得不是融資的時機,猶疑著裹足不前。

    對初創而言,融資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些初創以資金為燃料,能夠快速增長、兼併、搶佔市場,如GoGoVan;有些初創本身的現金流控制得宜,從不融資也做出亮麗業績,如Casetify。問問過來人就知道,能不融資就別融資,由創辦人牢牢掌握企業的控制權,更勝引入不稱職的投資者指手劃腳。不過,如果經過審慎考量後仍決定融資的話,有沒有「最佳時機」?經濟低迷是否不宜融資?

    的確,市道不佳下風投也會閂水喉,令許多初創面對資金斷鏈的財政危機。但並非一切融資計劃都要暫緩。初創若想融資成功,必須由創辦人的思維轉換成投資者的思維,問自己:投資者最需要什麼?最怕錯失什麼?

    投資者缺的不是錢,是有回報潛力的項目;投資者不怕虧錢,最怕錯失下一個騰訊、阿里巴巴、或者Facebook。在經濟低迷下,投資者一樣像獵犬般發掘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項目,而非任由資金放在銀行呆等。

    就在上星期,我的手機在大清早響起,原來一名天使投資者閱報看到某項目,很感興趣,問我是否認識創辦人。那個項目有成品、有訂單、還得到初期融資,本來還有下一輪融資在洽談,卻因疫情而延誤。我剛巧認識採訪該初創的記者,便問得初創的聯絡方法轉告了投資者。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啟發是,對投資者而言,沒有所謂最佳投資時機,只有是否合適的投資項目。

    如今投資者的口味,和五年前有一顯著分別:更著重項目的盈利上月日本軟銀公佈錄得高達180億美元虧損,主因是孫正義2017年成立的Vision Fund(「願景基金」)投資失利,在Uber和WeWork等燒錢的項目上押注太多。不但願景基金要裁員止蝕軟銀也不得不利用手上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

    說到這裏,得支開話題重提馬雲與孫正義之間一段傳奇往事。軟銀在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金,其後跟投兩次,再投了一億美元,總共佔股約25%。以阿里巴巴目前逾四萬億市值計算(港幣),這項1.2億美元(約港幣9.3億)投資的回報,逾1,000倍!我們買賣股票能賺個十倍,已算成績驕人;若能賺上100倍,堪當股神了。1,000倍回報是個什麼概念,一般人恐怕連想像都有難度,可見風投的口味絕對和一般人不同,也解釋了他們為什麼這麼怕錯過下一個阿里巴巴,因為回報的差異實在太巨大。或許二十年前慧眼識馬雲嚐過甜頭,令孫正義至今念念不忘發掘「馬雲第二」,才一再向未有盈利的項目如WeWork等大手注資。但看來這不問損益、只看前景的作風也得調整了。

    疫症下投資者也許更加審慎,但他們投資的動力不會改變,因為不想錯過任何好項目,而且專業的風投看長期因素,一般投資七至十年在一個項目上。如果是已有盈利能力的初創,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更容易得到風投垂青。別人猶疑我出擊,也許成功融資的機會更高。

    相關舊文:融資ABC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成為爭奪對象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WeWork逼宮事件

    按:Billions主角”Axe”做的是對沖基金,不是風投,不過他的演繹實在到位,所以取了他的相片配圖用。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轉守為攻

    我有位創業的女友,很有生意頭腦,算盤硬、數口精,打從開舖以來就有盈利。從網店、到開實體店、再開分店,每跨一步,勢如破竹,銳不可擋,連去年的反修例運動都沒傷她生意分毫。可是遇上新冠肺炎肆虐,終於遇到挫折。

    在最氣餒的時候,「簡直覺得每吸一口氣都在蝕錢。」她這樣形容。沒生意但仍要負擔租金、人工等成本,每天開舖等如倒錢入海,真是切膚之痛。

    她向一位前輩傾訴,說乾脆關門算了,維持網店般運作,省下租金,也許還能支持一段時間。前輩著她千萬不要放棄,「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遠未致要走這步。」

    不放棄,就要捱下去,還有什麼可以做呢?她開始思考走下去的可能性。神奇的是,當她決定不放棄時,突然發現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我從來沒有好好整理客戶的資料。」她如獲至寶。創業以來生意太好,大堆大堆熟客的資料放著未用。現在趁有空,正是時候。

    把客戶的資料整理出來後,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比如說,可以向他們推送一些新產品的資料,引起購買慾;又或推銷套票、鼓勵消費儲積分…等,都是一些低成本又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過去氣勢如虹從未想過用這些招數,如今遇上低潮,卻正好派上用場。她轉守為攻後覺得充滿力量,又全情投入到生意裏去了。

    我覺得這位女友的故事十分正面,所以寫出為各位艱苦經營的朋友打打氣。做生意總有高低起伏,徘徊於低谷時,實在有太多放棄的理由。可是一旦選擇放棄,等如自動關上其他可能性,就不會再絞盡腦汁想出路了。保其存者亡,「只不過」想維持現狀的,往往就是滅亡的前奏。記住邱吉爾在最絕望時也一再重申,永不、永不、永不屈服。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學做網紅

    世事發展每每出人意表。一場瘟疫來襲,可能令香港的通訊科技普及突飛猛進。我和很多上班族一樣,正經歷一場新科技的洗禮。

    本月29日,對我來說原是個頗具紀念價值的日子:我第一次回大學授課,教傳理學院的碩士班。此事已在我腦海裏排練過千百次,這節課的三小時講義,我也用了超乎比例的時間去準備。上課日期逐漸臨近,我心情越趨緊張,此際收到校方的最新通告:本學期全部課程改為網上授課,講師必須利用Microsoft Teams此直播軟件進行,而且要實時、互動、露臉。

    天哪,我第一個反應是,那和當網紅有什麼分別?有人嘲笑我小題大造,反問:教書不就是實時、互動、露臉嗎,真是大驚小怪。

    「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的人才會這樣講話。當教學隔了一重熒幕、通過直播軟件來進行後,它已和傳統上課截然不同。舉例,我看不到學生們的臉。大部份直播在進行時,受眾並不露臉,這將令我很難評估他們的反應作調整。此外,我一邊要按軟件播放講義授課(教學方面我本來就是新手),同時要管理直播平台:畫面流暢嗎?聲音輸出正常嗎?有人利用即時通訊提問時有沒有漏掉?這和在課室裏自然而然進行的互動完全不同。一個毫無直播經驗的人,那能輕易一用就上手。

    同樣地,許多為防疫情擴散而作遙距辦公的上班族,也紛紛展開自己第一次用直播軟件開會、分享畫面、即時通訊等的經驗。各位像我般戰戰兢兢嗎?

    日子一天一天接近,我只好自我開解去減輕恐懼:或者這正是逼自己成長的一個機會。一位教書的朋友告訴我,他有些才小學五、六年紀的學生,因為熱愛當YouTuber,所以小小年紀已對自拍、錄影、剪片、後期製作等運用自如;我呢,一直到大學唸新聞系,才有機會接觸這些技術。我和新一代在利用畫面和影像傳訊的技巧和經驗,真有天淵之別。如果現在還不急起直追,被時代淘汰是遲早的事。

    在職場,這樣的數碼鴻溝很多,將來更甚。我這位教書的朋友是個典型Y世代,和大他一截的「嬰兒潮」世代相比,他對一般的辦公室應用軟件如PowerPoint和Excel等,運用純熟,而且他一有空,就會在上面反覆練習,精益求精。學校有數不盡的行政功夫,一些同事焦頭爛額弄大半個月才完成的項目,他有時利用一兩節空堂的時間就弄好了。他有時也很感慨,只要這些同事肯痛下決心學新科技,也許就能大大紓緩自己的壓力。

    還幸在學習新科技這個領域,年紀不是最大的絆腳石,心態才是,即有沒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又以直播教學為例,比我資深的老師大有人在,但他們沒有視直播為洪水猛獸,反而積極投入其中,心態來得比我正面。

    坦白說直到今天,我都不肯定自己能不能妥當地完成直播授課,只知大勢所趨下,我不是唯一感到誠惶誠恐的人。硬著頭皮做吧,肯超越自己的安舒區踏出這一步,也值得紀念。

    註:本文附圖獲首肯後,擅取自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特此向蕭叔叔鳴謝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