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進退有據?

    去年年初,我有位朋友與他的舊同學敘舊。對方在外地創立了一間科技公司,剛從知名風投那兒完成數千萬美元B輸融資,準備招兵買馬、大展拳腳。舊同學熱情地向我朋友說,將來說不定有機會在香港開分公司,到時再合作啊。

    我朋友很高興,這是一家他心儀的初創,舊同學又是股東之一,相信將來加入的機會很高吧。自此他不時發訊向舊同學跟進消息,或在對方社交平台的動態點讚、表示關注等,但對方卻不再回覆。開分公司的事似乎也沒什麼進展。

    過了一年半,朋友仍對此念茲在茲,感到很納悶,問道:到底我該放棄這個機會,還是應繼續積極跟進?

    看倌作為旁觀者,相信也看得很清楚:不必再跟進了。對方多番不回覆,就已清晰表達「我沒進一步消息要通知你」的訊號,再窮追猛打也不會有好消息,反而有機會傷害友誼。

    我勸朋友道,如果你真的很想加入一家心儀的科技公司,你要積極跟進的,不是這位舊同學,而是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網絡,主動結交、接觸更多背景如這位舊同學的人。科技公司一般很歡迎在職同事作出舉薦,試想如果給你說「有機會合作吧」的人有十個,你還會如此在乎這一位嗎?

    (相關舊文:搵工跳槽捷徑

    我這位朋友的個案看似簡單,但想深一層,拿揑進退之道,其實是個大學問,而且這樣的考驗在生活和職場上經常發生。當你很想達成一項交易時,過程中如何判斷何時進(不會惹人反感)、何時退(不致放棄機會)?

    (相關舊文:不懂推銷,事倍功半

    撇開各人性格之不同,我的體驗是,必須先因應利之所在,再調整進退之道。如果你想促成的一件事,對對方也有利,那就值得誘之以利,加以說服,不要輕易放棄;反之,如果只對自己有利(當你開口求人時),那就只能動之以情,若試過一、兩次仍無法打動對方的話,不如嗚金收兵以保尊嚴,把那張人情牌留下來,也許以後更有需要(除說之以利、動之以情外,要別人答應你某件事,當然還可以脅之以威。不過一般人很少用到這招啦)。

    (相關舊文: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留意那些在職場上很吃得開的一類人,別人求不到的事,只要他開口,沒有辦不成的道理。那是為什麼?很可能因為這種人甚懂你來我往的人情世故,在別人有需要時,不吝嗇地幫一把,儲備不少「人情」,到他有需要時,即使未必對對方有利,看在人情份上,別人總是難以推卻。

    一般人容易有種成見,覺得西方社會講究「利」,華人社會重視「情」,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凡是只要講利益就好,人情往來好費功夫。但我認為在商場上長袖善舞的那一號人物,不論中外,都能在「利」和「情」之間游刃有餘,該用情時用情,該講利時講利,這才能把所有可以掌控的資源,充分發揮。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搞活夜市

    「搞活夜市」據說是香港高官們的新難題,當然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我和一份財經刊物的總編輯,和一位科技企業家聊起這件事,提到陶傑在他的節目中嘲諷建制中人沒本事搞夜市,笑得人仰馬翻。此際企業家朋友忽然一本正經地問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台灣最出名的逢甲夜市不是政府『搞』出來的,而是因為逢甲大學而成名的?」

    沒想到這看似無厘頭的說法,卻令我腦海中靈光一閃。許多年前我寫第一本書《科網六子蕩寇誌》時,在資料搜集與訪談中,恰恰聽過類似講法:矽谷不是靠政府弄出來的,矽谷是因為史丹福大學而生的。史丹福大學吸引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精英的學生,形成匯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是學生們的創意、熱情、冒險精神,開創了矽谷的盛世。

    逢甲夜市因為逢甲大學而生的說法,有沒有根據?台中的逢甲夜市被台灣人視為「最喜愛夜市」之首(排第二的是港人熟悉的台北士林夜市),因特色美食又多元又創新。目前在全台夜市都能找到的「大腸包小腸」、「胡椒餅」、烤玉米等,據說都起源自逢甲夜市。逢甲夜市原名「文華路夜市」,後來因為旁邊的逢甲大學規模漸大、學生漸多,慢慢被改稱為「逢甲夜市」。

    說逢甲大學的學生們搞活了逢甲夜市,這點我暫無法考據,但僅從理論上推演,完全成立。為什麼?學生們如果有做生意的點子,想立即測試市場反應,起碼有三大優勢:成本低、周期短、阻力小,這些都是成功創業的基本條件。

    想像商學院的小英,平素嘴饞,覺得世上如果有種食物,用糯米腸包著香腸來烤,那是何等的美味!主意既生,馬上聯絡平時一起做功課的永慶、忠謀和台銘,每人湊數千台幣,然後按各自的強項分工:小英負責產品開發、永慶物色檔口、忠謀採購材料、台銘搞宣傳,不出數天,一款創新小吃便在夜市誕生了。受不受歡迎,當晚一試便知,做得好如何乘勝追擊、不夠好如何改善,也能立即按市場反應作出調整。萬一失敗又如何,沒人怪責(誰有空管你?),更不必向教授寫報告交代(關佢乜事?),抖擻精神,下次再試便是。

    一個市場,是要有這樣的人才和土壤,才能搞活的。政府搞夜市?吸引過來的恐怕不是點子多、敢嘗試的企業家,而是鑽政策空子搵著數、奉迎高官中飽私囊的尋租客(rent seeker),這種人哪有可能把夜市搞得好?

    良久沒開腔的財經總編終於忍不住插嘴道,與其「搞活夜市」,政府不如「搞活個市」吖。恒指若重上3萬點,你還用擔心市道不暢旺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WFH攻防戰

    「在家辦公」(Work-from-Home, WFH)是上班族和企業之間,最新的抗爭戰場。

    三年抗疫與社交距離措施,令WFH成了新常態,也是打工仔心中「試過冇得返轉頭」的美好政策。我所認識的科技公司中,有不少仍保留WFH措施,並以每周兩天WFH為共識。但我問過每一個實行這政策的CEO,幾乎全都萬般不情願,勒令同事回復每周五天辦公室工作,只是遲早的事。到實行的那天,恐怕將引起一場又一場「捍衛WFH」 之爭。

    (相關舊文:回到數碼港搵食與返工

    今年以來,更多美國的科技企業宣佈放棄WFH政策,僱員必須和以前一樣,按時每天到辦公室上班。最新加入這個行列的,是WFH其中一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Zoom,他們初步採取「中間落墨」的混合政策,上周宣佈,要求住得較接近辦公地點的僱員,必須每周回辦公室至少兩天。

    對上班一族來說,WFH的真正的好處是「自由」。說白些,許多工作根本毋須連續辦公八小時,在WFH的日子,上班族做完當天的工作後,不必再「扮工」,可以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既有「耕田」的穩定,又有「打獵」的彈性,誰不喜歡?我幾年前告別打工生涯選擇自立門戶,為的就是這份自由。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告別「扮工」

    但對企業或管理層來說,WFH卻令人極之頭痛。除非是一早已實行全面遙距辦公的公司,例如美國的先行者37signals和Automattic,或香港的9GAG,否則,任何一家採取混合式WFH政策的公司,都要面對很多不必要的行政、人事和生產力問題。舉個簡單例子,假如每名僱員每周有兩天WFH,這兩天是否固定的?如果是固定的話,可否臨時更改,或定期更改?如果不是固定的,誰去監察考勤?好了,當每名員工每周都有兩天WFH時,要「約齊人開會」就成了不可能任務,總有個別員工表示開會日是自己的WFH,需透過Zoom參與,結果令會議的效率打了折扣,也使其他同事有怨言。這種情況,一家只有八、九人的小企業也許尚能應付,但對一家上百、上千人的中大型企業而言,實在難以有效管理。

    因為WFH而引起的「勞資角力」,不可能兩全其美,最終總有一方會「屈服」。老闆屈服的話,乾脆默認WFH是員工福利的一種,看開些不要考勤算了;員工屈服的話,只好乖乖地接受現實:你每月領的不是糧,是賠償。穩定的月薪,是犧牲部份自由的代價。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