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活夜市

    「搞活夜市」據說是香港高官們的新難題,當然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我和一份財經刊物的總編輯,和一位科技企業家聊起這件事,提到陶傑在他的節目中嘲諷建制中人沒本事搞夜市,笑得人仰馬翻。此際企業家朋友忽然一本正經地問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台灣最出名的逢甲夜市不是政府『搞』出來的,而是因為逢甲大學而成名的?」

    沒想到這看似無厘頭的說法,卻令我腦海中靈光一閃。許多年前我寫第一本書《科網六子蕩寇誌》時,在資料搜集與訪談中,恰恰聽過類似講法:矽谷不是靠政府弄出來的,矽谷是因為史丹福大學而生的。史丹福大學吸引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精英的學生,形成匯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是學生們的創意、熱情、冒險精神,開創了矽谷的盛世。

    逢甲夜市因為逢甲大學而生的說法,有沒有根據?台中的逢甲夜市被台灣人視為「最喜愛夜市」之首(排第二的是港人熟悉的台北士林夜市),因特色美食又多元又創新。目前在全台夜市都能找到的「大腸包小腸」、「胡椒餅」、烤玉米等,據說都起源自逢甲夜市。逢甲夜市原名「文華路夜市」,後來因為旁邊的逢甲大學規模漸大、學生漸多,慢慢被改稱為「逢甲夜市」。

    說逢甲大學的學生們搞活了逢甲夜市,這點我暫無法考據,但僅從理論上推演,完全成立。為什麼?學生們如果有做生意的點子,想立即測試市場反應,起碼有三大優勢:成本低、周期短、阻力小,這些都是成功創業的基本條件。

    想像商學院的小英,平素嘴饞,覺得世上如果有種食物,用糯米腸包著香腸來烤,那是何等的美味!主意既生,馬上聯絡平時一起做功課的永慶、忠謀和台銘,每人湊數千台幣,然後按各自的強項分工:小英負責產品開發、永慶物色檔口、忠謀採購材料、台銘搞宣傳,不出數天,一款創新小吃便在夜市誕生了。受不受歡迎,當晚一試便知,做得好如何乘勝追擊、不夠好如何改善,也能立即按市場反應作出調整。萬一失敗又如何,沒人怪責(誰有空管你?),更不必向教授寫報告交代(關佢乜事?),抖擻精神,下次再試便是。

    一個市場,是要有這樣的人才和土壤,才能搞活的。政府搞夜市?吸引過來的恐怕不是點子多、敢嘗試的企業家,而是鑽政策空子搵著數、奉迎高官中飽私囊的尋租客(rent seeker),這種人哪有可能把夜市搞得好?

    良久沒開腔的財經總編終於忍不住插嘴道,與其「搞活夜市」,政府不如「搞活個市」吖。恒指若重上3萬點,你還用擔心市道不暢旺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WFH攻防戰

    「在家辦公」(Work-from-Home, WFH)是上班族和企業之間,最新的抗爭戰場。

    三年抗疫與社交距離措施,令WFH成了新常態,也是打工仔心中「試過冇得返轉頭」的美好政策。我所認識的科技公司中,有不少仍保留WFH措施,並以每周兩天WFH為共識。但我問過每一個實行這政策的CEO,幾乎全都萬般不情願,勒令同事回復每周五天辦公室工作,只是遲早的事。到實行的那天,恐怕將引起一場又一場「捍衛WFH」 之爭。

    (相關舊文:回到數碼港搵食與返工

    今年以來,更多美國的科技企業宣佈放棄WFH政策,僱員必須和以前一樣,按時每天到辦公室上班。最新加入這個行列的,是WFH其中一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Zoom,他們初步採取「中間落墨」的混合政策,上周宣佈,要求住得較接近辦公地點的僱員,必須每周回辦公室至少兩天。

    對上班一族來說,WFH的真正的好處是「自由」。說白些,許多工作根本毋須連續辦公八小時,在WFH的日子,上班族做完當天的工作後,不必再「扮工」,可以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既有「耕田」的穩定,又有「打獵」的彈性,誰不喜歡?我幾年前告別打工生涯選擇自立門戶,為的就是這份自由。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告別「扮工」

    但對企業或管理層來說,WFH卻令人極之頭痛。除非是一早已實行全面遙距辦公的公司,例如美國的先行者37signals和Automattic,或香港的9GAG,否則,任何一家採取混合式WFH政策的公司,都要面對很多不必要的行政、人事和生產力問題。舉個簡單例子,假如每名僱員每周有兩天WFH,這兩天是否固定的?如果是固定的話,可否臨時更改,或定期更改?如果不是固定的,誰去監察考勤?好了,當每名員工每周都有兩天WFH時,要「約齊人開會」就成了不可能任務,總有個別員工表示開會日是自己的WFH,需透過Zoom參與,結果令會議的效率打了折扣,也使其他同事有怨言。這種情況,一家只有八、九人的小企業也許尚能應付,但對一家上百、上千人的中大型企業而言,實在難以有效管理。

    因為WFH而引起的「勞資角力」,不可能兩全其美,最終總有一方會「屈服」。老闆屈服的話,乾脆默認WFH是員工福利的一種,看開些不要考勤算了;員工屈服的話,只好乖乖地接受現實:你每月領的不是糧,是賠償。穩定的月薪,是犧牲部份自由的代價。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談融資難

    六月有篇文章談到「市道差」,提及初創的融資環境「很慘淡」。但具體有多差?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一位投資者告訴我,因為經濟前景不明朗,息口又極高,他們這段日子以來都以極高的標準來篩選項目。譬如有家初創上一輪已獲數千萬美元融資,而且投資人粒粒皆星、項目受到國際媒體關注、手上還有一些有潛力的客戶⋯⋯但饒是如此,這位投資者還是要「忍手」。他說已獲考慮的項目個個如此,必須慎選又慎選。

    (相關舊文:融資的時機

    有一家初創最近宣佈融資成功,融資額有數百萬美元,在這種環境下很不容易。其CEO給我說,其實他們早於年多前已開始融資,當時環境比現在稍好,但也耗費極多時間和心血才能成功,還幸運地不必接受減值(down round)。他說在融資過程中,投資人不斷「拷問」他們的具體營運狀況:預計來年做多少生意?手上在談的客戶有多少?機會有多高?他一邊努力融資,一邊無間斷地開拓海外定單,若非爭取了幾個有名氣的客戶,恐怕現在仍和投資者探戈中。

    (相關舊文:本土方案融資難

    另一位初創負責人也有融資計劃,因為手上的資金不足一年營運所需,但產品卻仍未帶來足夠盈利。他向相熟的投資者試了試水溫,感覺難如石中取血!他思前想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與其花時間融資,不如專注在開拓市場上,說不定還有機會自救。初創負責人就是這樣,左支右拙,常在極大的壓力下做決定,而且可能只有一次機會。

    常言道艱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一個人的真正實力,初創也如是。當市場上資金泛濫時,融資「易過借火」,實力不足的項目也有機會「水鬼升城隍」,令很多初創錯把融資成功當成創業成功,本末倒置。現在水源不足,反倒考驗各初創挖井自救的能力。

    說到底,如果產品好到足以帶來盈利,即使成長稍慢,也比融資太多、過度擴張埋下禍根理想。記住融資只是加速成長的手段,不是創業的目的。

    (相關舊文:融資太多惹的禍融資ABC融資不要做的事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