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融資難

    六月有篇文章談到「市道差」,提及初創的融資環境「很慘淡」。但具體有多差?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一位投資者告訴我,因為經濟前景不明朗,息口又極高,他們這段日子以來都以極高的標準來篩選項目。譬如有家初創上一輪已獲數千萬美元融資,而且投資人粒粒皆星、項目受到國際媒體關注、手上還有一些有潛力的客戶⋯⋯但饒是如此,這位投資者還是要「忍手」。他說已獲考慮的項目個個如此,必須慎選又慎選。

    (相關舊文:融資的時機

    有一家初創最近宣佈融資成功,融資額有數百萬美元,在這種環境下很不容易。其CEO給我說,其實他們早於年多前已開始融資,當時環境比現在稍好,但也耗費極多時間和心血才能成功,還幸運地不必接受減值(down round)。他說在融資過程中,投資人不斷「拷問」他們的具體營運狀況:預計來年做多少生意?手上在談的客戶有多少?機會有多高?他一邊努力融資,一邊無間斷地開拓海外定單,若非爭取了幾個有名氣的客戶,恐怕現在仍和投資者探戈中。

    (相關舊文:本土方案融資難

    另一位初創負責人也有融資計劃,因為手上的資金不足一年營運所需,但產品卻仍未帶來足夠盈利。他向相熟的投資者試了試水溫,感覺難如石中取血!他思前想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與其花時間融資,不如專注在開拓市場上,說不定還有機會自救。初創負責人就是這樣,左支右拙,常在極大的壓力下做決定,而且可能只有一次機會。

    常言道艱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一個人的真正實力,初創也如是。當市場上資金泛濫時,融資「易過借火」,實力不足的項目也有機會「水鬼升城隍」,令很多初創錯把融資成功當成創業成功,本末倒置。現在水源不足,反倒考驗各初創挖井自救的能力。

    說到底,如果產品好到足以帶來盈利,即使成長稍慢,也比融資太多、過度擴張埋下禍根理想。記住融資只是加速成長的手段,不是創業的目的。

    (相關舊文:融資太多惹的禍融資ABC融資不要做的事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是噪音,還是忠言逆耳?

    當CEO的朋友找我訴苦,說感到很沮喪。

    他的公司籌備多時,準備推出新產品。近年因為市道不佳,公司的營運狀態一直沒有改善,這個新產品可以說是最後一發子彈了,許勝不許敗。

    面對壓力如山,朋友約了幾位同樣創業的好友出來傾訴,豈知那幾位朋友卻一面倒地向他潑冷水,紛紛表態不看好。有的認為時機不對,有的認為產品欠佳,就差沒叫他懸崖勒馬算了。臨走前其中一位朋友還上前輕拍他肩膀,加多句:「我們是旁觀者清,慎重考慮吧。」

    朋友感覺如四面楚歌,頓失方寸。我聽他講完後,問了兩個問題:第一,這幾位朋友是否了解你的全盤計劃?第二,他們有沒有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

    (相關舊文:切膚之痛

    朋友擺擺手,說那幾位創業的朋友對新產品只一知半解,而且與公司無利益關係,不是持份者,「所以他們應該比較客觀吧」,朋友補充道。他又嘆口氣,說這幾位創業者都很成功,他們都不看好的,大概沒什麼指望了。

    我聽罷搖首笑道,「這幾個人的話你當噪音好了,不必理會。」他很愕然,我怎麼會把別人的忠言逆耳當作噪音?

    我解釋道,首先他們並不了解你的全盤計劃,只憑片面的資訊作判斷,所以可能有誤差;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無「切膚之痛」,你的成敗和他們完全無關,所以他們的建議,和「財演」隨機評論一家上司公司差不多,可以說是「不負責任」。聽了這種建議後改變初衷,不是太魯莽了嗎?即使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很成功,但對你的行業或市場卻未必同樣精明啊。

    (相關舊文:Best Closer

    我聽過朋友詳細描述開發新產品的計劃,覺得他深思熟慮、準備充分,與其保守地等待經濟回暖,不如孤注一擲。獲取的信息量不對等,這是我和上述幾位創業者不同之處。當然我和他們一樣,亦無切膚之痛,所以我的看法也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我建議朋友找他的投資人談一談,對方身經百戰,而且新產品的成敗與之利益悠關,其意見相信比較有參考價值。

    幾天後朋友來訊,說投資人果然是個厲害角色,對他推出新產品提出很高質素的洞見和指導,令朋友豁然開朗。創業是很孤獨的事,一個CEO內心即使飽受煎熬,也不能輕易向同事展示,所以特別需要同路人的互相扶持。但聽取別人意見之餘,也必須有能力分辨哪些是有價值的建議、哪些可以忽略,才不會錯下決定。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謝絕新鮮人?

    一位創業數年的朋友在臉書上吐槽,說他們近來聘用新畢業生的經驗很不好。

    他認為可能受三年疫情和社交距離措施的影響,新畢業生普遍有幾個問題:

    • 社交能力弱
    • 較自我中心
    • 對工作有過份浪漫的想法
    • 一遇挫折就想逃避或放棄

    朋友這番感慨,引起許多同輩共鳴,趁機投訴新鮮人的不是。我有時與當管理層的朋友們閒聊到職場上,也發現大家對新鮮人的不滿很多,有些歸咎疫情,有些歸咎社運,不管原因如何,總之就是和新鮮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我卻恰巧有個截然相反的經驗。數月前我替朋友的公司招聘新血,來應徵的有一位年輕人,是午後首位面試者,比原定時間早了15分鐘抵達,頗令我意外。他是少數族裔,雖然自小在香港長大,但不會講廣東話,也無大學學歷。面談後我覺得這年輕人態度很好,他有限的工作經驗也正符合我們的需要,心裏頗喜歡。我與對方告別後轉身回辦公室,CEO正好完成上一個會議回來,我就說剛剛見的年輕人不錯,CEO一聽便雙眼發亮,問我:「不如讓我見一見?」我覺得這主意好,立即叫回年輕人,讓他直接與CEO談。

    一個小時後,CEO回來,十分高興,說年輕人不但有想法、有策略,還有膽識,敢不卑不亢地指出公司哪方面做得不夠好,頗令他欣賞。結果我們聘用了這位應徵者,而他的表現也一直令人滿意,並無一般新鮮人被垢病的問題。

    也許這位年輕人是個例外,但我相信例外還是頗多的,不然社會怎麼進步?這位年輕人也經歷過疫情和社運,但他沒有「對工作有過份浪漫的想法」,或「一遇挫折就想逃避或放棄」,我認為區別在於他懂珍惜。作為沒大學學位、言語不通的少數族裔,他珍惜被欣賞和被交予重任的機會,沒有把一切視為理作當然

    吐槽的那位朋友也提到,新鮮人其實都很有理想,認為工作不止糊口,應有更大的意義,但他們容易把理想看得太重要,而忘記面對現實。而現實總是充滿困難、挫折、沮喪、失望⋯⋯你必須堅強面對,解決問題,才能提升自己,一步步接近理想。我遇上那位沒有大學學位的少數族裔年輕人,想來是早就經歷過現實的歷練,才能有令我們眼前一亮的表現。

    有理想固然重要,有實現理想的意志更重要。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