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後上流

    11月21日「股王」騰訊宣佈即將推出網絡遊戲「絕地求生」的手機版「光榮使命」,遊戲還未可以下載,已獲2500萬預約,同日股價突破港幣400元。當時一位23歲的香港人李智鴻「Kane」,好奇試玩該遊戲的電腦版,豈料與隊伍一舉奪下亞洲第一身伺服器第二名、香港第一。幾天之後,更晉身亞洲第一。

    「絕地求生」是一種射擊遊戲,高手向來由內地或韓國人囊括,亞洲第一往往便是「天下第一」。彈丸之地如香港,有幾多項目可以晉身世界第一?但少年Kane可以。

    Kane當然不是什麼「贏在起跑線」的中環精英,他在一條香港人為數甚少的賽道上競爭:打機。Kane從小愛電競,年紀輕輕已在不少業餘賽事中奪魁,後來被職業隊伍相中,成為首批進軍中國 LPL 頂級職業聯賽的香港選手,並在《英雄聯盟》項目贏過世界電子競技大賽香港區冠軍。去年以22歲之齡退役,擔任女子戰隊PandaCute總教練至今。

    說到PandaCute,一年前她們剛出道時我介紹過(「香港電競女團」),現在小妮子們已成許多品牌爭相邀請的合作對象。五個廿歲不到的女孩子,出身一般,讀書平平,如果不是因為對電競的熱愛而毅然選擇職業選手之路,如今或只能找一份機構裏最低端的工作,每天營營役役,迷失在人流如鯽的地鐵站裏,不知出路在哪兒。

    寫到這裏,我想起內地「知識網紅」羅振宇《羅輯思維》)那句叫「U盤化生存」的16字箴言:「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這是什麼意思?內地人的U盤,即我們講的USB。羅振宇以USB作比喻,鼓勵年輕人脫離制度化的大企業,以「手藝人」的狀態生活(類似我們現在講的Slash斜槓青年或自由工作者),擁抱互聯網價值,不須依附機構。

    羅振宇認為,八、九十後的年輕人只有在互聯網的新領域,才能攞脫現有制度在人事任免和工作方式上的羈絆,闖出自己的路。因為在這些新領域,已經上位的前輩並無競爭優勢,反而他們才能如魚得水。當然,這條新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同樣挑戰重重,危機處處;少年能走多遠、走到哪,沒有定案。但至少,互聯網提供了現有制度以外,另一條出路給他們。

    看Kane和PandaCute,你不要用DSE摘了幾多星來衡量他們的成就,他們壓根兒不放這在眼裏;和他們息息相關的排位和作戰的伙伴「英」(比賽時代表自己的英雄角色),你又懂多少?

    ***

    相關舊文:香港電競女團

    ***

    本文精簡版12月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非一般女子

    最近和兩位聞名已久的創業女生深談,她們各自的故事再書3000字也說不完,且寫幾筆點點題。

    Michelle辛婥琳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創業女生,我一些不識科網的朋友也聽說過她。她的故事是近年不少「棄高薪厚職而創業」的原創版本:Michelle出身中產、是會考九優狀元、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加入高盛任分析員。2010年年初,她患病休養在家,有機會靜下來反思時,赫然發覺那高度競爭與忙到晨昏顛倒的工作生涯,並非其理想。覺醒後Michelle決定投身科網。她曾創業,首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不服氣,遠赴矽谷學編程、加入當地初創、再回港自立門戶。

    我和Michelle見面時,抱著一大疑問:為什麼所有有關你的報導,都重覆同一故事?難道沒有人問過你其他問題嗎?她秀眉輕蹙、表現大惑不解:就是啊,我也不明白。要知道我離開高盛創業,已是七年前的事了!

    Michelle創立的First Code Academy早已踏出香港,進軍新加坡和台灣,可是外界對其所知,仍停留在一個女孩驀然從華爾街投奔矽谷的印象上。

    Ada何靜瑩見報也不少,但她和Michelle不同之處是,幾乎每篇有關她的報導,都有新故事。Ada中學唸協恩、後赴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讀外交,往哈佛大學進修公共政策碩士前,也是曾先後服務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的精英。但她符合主流社會期望的生命軌跡,卻在進修回來後迎來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她被冠以「哈佛工廠妹」的外號,在屯門成立針織廠L plus H,一方面助早已「掛靴」的中年婦女重投職場,另一方面幫「香港製造」的服裝品牌以高檔之姿行銷海外;然後,以行外人身份,透過監製音樂劇讓基層青少年重拾自信、擴闊眼界,還促成紀錄片《爭氣》的上畫;最近她更踩入科網地盤,打造共享經濟平台Paxxioneer,讓一些心靈乾涸如咸魚的中產,透過旅行與有不同專長的「大師」相處,重燃對生命的熱情。

    我想以Michelle和Ada的過人才智,即使留在原來的領域,發展也會很好。但在這些男性主導的頂尖行業裏,她們能像今天般,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鋒芒,而不必承受同儕與外界的指指點點嗎?

    ***

    類似舊文:女創業家速寫創業女強人

    本文精簡版11月10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一刀不剪導演版

     

  • 得Facebook得天下

    剛宣讀首份施政報告的特首林鄭月娥勵精圖治,據說上任不久便向每個局下了一項「柯打」:開設臉書專頁,加強官員與市民的互動。這可急煞一眾走馬上任的新科政治助理們,上哪兒去找那麼多「小編」回來?

    不少香港官員對臉書Facebook不存好感,覺得那不外是寫寫「抽水」文、換來一堆「嬲嬲」的平台而已。但在美國,Facebook不僅是宣傳渠道的一種、傳統廣告的替代品,更是助政治家得天下的超級武器。

    特朗普競選辦的「數碼總監」Brad Parscale本來名不經傳,但因為當局調查俄羅斯干預美國總統大選一事而曝光。這位41歲、6呎8吋高、長著一臉大鬍子的共和黨人,利用龐大數據庫結合Facebook的精準廣告功能,把希拉莉千挑萬選的競選團隊殺個措手不及,成功助素人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

    Brad Parscale的殺手鐧是全自動化的精準定位廣告。他利用程式,每日製造數以萬計低成本數碼廣告,往往把一樣的廣告內容,配上不同的字眼、圖片、顏色等,然後利用Facebook的精確廣告操作,把不同版本的廣告發送給不同的選民,目的是增加每名目標受眾收看廣告的機會。

    比如說他通過市場研究,知道「鐵銹帶」(Rust Belt,美國沒落工業區)選民關注基建議題,他就製作蹋橋等能引起他們注意的廣告,並利用Facebook精確地發送給當地選民,呼籲大家投票給承諾大搞基建的特朗普。

    一鳴驚人的Brad Parscale可算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大學畢業後曾在加州一間軟件公司工作了數年,千禧年初科網泡沫爆破後搬回老家德州,開設公司替別人寫網頁糊口。有好一段時間,他守在書店裏兜生意,看誰拿起教人寫網頁的書就上前自我推銷。2011年,他收到特朗普集團的邀請電郵,為其製作了第一個網頁,此後迭有項目跟進。去年特朗普集團出價1500美元,著他兩天內製作好一個競選網頁,豈料因緣際會下他超額完成,最終整個項目結帳達9400萬美元(當中有不少是給Facebook的廣告費)。

    為特朗普競選一役雖然成功,但Brad Parscale的手法也引起不少爭議,被質疑操控選民心理,但他概然否認。政治宣傳本來就是蠱惑人心的一種,哪有純潔可言?所以他懶理外界評價,早已著手特朗普2020年的連任競選了。

    參考Brad Parscale的例子,說不準某個不大得志的程式員,就是助官員勝出下一場選戰的皇牌,各位政治助理們努力加把勁了。

    ***

    本文內容參考CBS News節目60 Minutes: Secret Weapon

    ***

    本文精簡版於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