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FH攻防戰

    「在家辦公」(Work-from-Home, WFH)是上班族和企業之間,最新的抗爭戰場。

    三年抗疫與社交距離措施,令WFH成了新常態,也是打工仔心中「試過冇得返轉頭」的美好政策。我所認識的科技公司中,有不少仍保留WFH措施,並以每周兩天WFH為共識。但我問過每一個實行這政策的CEO,幾乎全都萬般不情願,勒令同事回復每周五天辦公室工作,只是遲早的事。到實行的那天,恐怕將引起一場又一場「捍衛WFH」 之爭。

    (相關舊文:回到數碼港搵食與返工

    今年以來,更多美國的科技企業宣佈放棄WFH政策,僱員必須和以前一樣,按時每天到辦公室上班。最新加入這個行列的,是WFH其中一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Zoom,他們初步採取「中間落墨」的混合政策,上周宣佈,要求住得較接近辦公地點的僱員,必須每周回辦公室至少兩天。

    對上班一族來說,WFH的真正的好處是「自由」。說白些,許多工作根本毋須連續辦公八小時,在WFH的日子,上班族做完當天的工作後,不必再「扮工」,可以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既有「耕田」的穩定,又有「打獵」的彈性,誰不喜歡?我幾年前告別打工生涯選擇自立門戶,為的就是這份自由。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告別「扮工」

    但對企業或管理層來說,WFH卻令人極之頭痛。除非是一早已實行全面遙距辦公的公司,例如美國的先行者37signals和Automattic,或香港的9GAG,否則,任何一家採取混合式WFH政策的公司,都要面對很多不必要的行政、人事和生產力問題。舉個簡單例子,假如每名僱員每周有兩天WFH,這兩天是否固定的?如果是固定的話,可否臨時更改,或定期更改?如果不是固定的,誰去監察考勤?好了,當每名員工每周都有兩天WFH時,要「約齊人開會」就成了不可能任務,總有個別員工表示開會日是自己的WFH,需透過Zoom參與,結果令會議的效率打了折扣,也使其他同事有怨言。這種情況,一家只有八、九人的小企業也許尚能應付,但對一家上百、上千人的中大型企業而言,實在難以有效管理。

    因為WFH而引起的「勞資角力」,不可能兩全其美,最終總有一方會「屈服」。老闆屈服的話,乾脆默認WFH是員工福利的一種,看開些不要考勤算了;員工屈服的話,只好乖乖地接受現實:你每月領的不是糧,是賠償。穩定的月薪,是犧牲部份自由的代價。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明日的代價》

    我一位朋友是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最近拜訪了一位世外高人,對方才四十多歲,出身傳統金融業,從比特幣只值幾十美元時開始投資加密幣,早已富甲一方。高人向朋友推薦了一本書《明日的代價》The Price of Tomorrow),作者Jeff Booth,是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在科技界與幣圈很有影響力,呼籲人人都必須持有比特幣作為「救生艇」(lifeboat)自保,抗衡各國的瘋狂發債與印鈔。

    我找了這本書來看,發現觀點頗新穎(至少我從未想過), 在科技、經濟、政治方面都有些啟發,值得向各位簡介一下。

    首先Jeff Booth提出一個觀點:科技推動通縮(deflation),而這對大部份人來說其實是好事。科技不斷進步令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供應增加,繼而推動物價下跌,在這個不會逆轉的趨勢下,我們將可用更低的價格,甚至免費,享用更好的服務與產品。

    另一加劇通縮的動力是再生能源的普及。能源成本約佔全球GDP的9%,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各國正加緊發展潔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而且它們的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全面普及之期指日可待。

    科技與能源都是影響大量經濟活動的基本元素,隨它們的成本持續下降,全球經濟怎會不加快通縮?通縮的步伐勢不可擋,但問題是,社會的整個經濟系統卻建基於「前科技」時代、應對通脹(inflation)的環境而設。經濟模型跟不上時代發展,這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簡單來說,通縮是指物價越來越低,貨幣越來越值錢;通脹則相反,物價越來越高,貨幣卻越來越貶值。在通縮環境下,人們傾向持有鈔票、減低消費,這不利GDP增長;而在通脹環境下,因貨幣會漸漸貶值,人們樂意消費,並傾向把鈔票換成資產來保值,兩者都對GDP有利。

    一直以來,各國為追求數字上的成長,都拼命避免通縮、誘發通脹,並以舉債和大量印鈔來推動消費,製造經濟榮景假像。書中指出,過去20年來,全球舉債高達185萬億美元,以拉動46萬億美元的GDP增長。要知道,通縮加債台高築對經濟來說是劇毒,因為債務負擔將隨通縮而日趨沉重,目前各國政府都舉債累累,所以它們更將不惜一切避免通縮發生,大力印鈔絕不手軟。

    一邊是因為科技進步和再生能源普及帶來的通縮動力,另一邊則是全球政府不約而同地以舉債和大量發鈔來製造通脹壓力,在兩股相反動力的拉扯下,全球經濟的脆弱可想而知。如果通縮出現導致經濟蕭條,就有機會造成全球債務違約;但持續瘋狂發鈔,也可能引發惡性通脹,最終也是全球債務違約。我們似乎難逃一劫。

    扭曲的經濟環境令更多社會問題惡化,例如加劇貧富不均 — 書中舉例指,美國最有錢的5%人口,掌握了全國三分二財產,令95%人只能攤分剩下的三分一;導致保護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等,令全球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Jeff Booth在本書提出了很大的問題,但他的答案卻相對簡單:持有比特幣。比特幣的有限供應(2100萬枚)和去中心化,可以抗衡各大央行的無節制印鈔,成為持有者的「救生艇」,是我們在大時代下自保的不二法門。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見刊於上周五及今天的《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謝絕新鮮人?

    一位創業數年的朋友在臉書上吐槽,說他們近來聘用新畢業生的經驗很不好。

    他認為可能受三年疫情和社交距離措施的影響,新畢業生普遍有幾個問題:

    • 社交能力弱
    • 較自我中心
    • 對工作有過份浪漫的想法
    • 一遇挫折就想逃避或放棄

    朋友這番感慨,引起許多同輩共鳴,趁機投訴新鮮人的不是。我有時與當管理層的朋友們閒聊到職場上,也發現大家對新鮮人的不滿很多,有些歸咎疫情,有些歸咎社運,不管原因如何,總之就是和新鮮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我卻恰巧有個截然相反的經驗。數月前我替朋友的公司招聘新血,來應徵的有一位年輕人,是午後首位面試者,比原定時間早了15分鐘抵達,頗令我意外。他是少數族裔,雖然自小在香港長大,但不會講廣東話,也無大學學歷。面談後我覺得這年輕人態度很好,他有限的工作經驗也正符合我們的需要,心裏頗喜歡。我與對方告別後轉身回辦公室,CEO正好完成上一個會議回來,我就說剛剛見的年輕人不錯,CEO一聽便雙眼發亮,問我:「不如讓我見一見?」我覺得這主意好,立即叫回年輕人,讓他直接與CEO談。

    一個小時後,CEO回來,十分高興,說年輕人不但有想法、有策略,還有膽識,敢不卑不亢地指出公司哪方面做得不夠好,頗令他欣賞。結果我們聘用了這位應徵者,而他的表現也一直令人滿意,並無一般新鮮人被垢病的問題。

    也許這位年輕人是個例外,但我相信例外還是頗多的,不然社會怎麼進步?這位年輕人也經歷過疫情和社運,但他沒有「對工作有過份浪漫的想法」,或「一遇挫折就想逃避或放棄」,我認為區別在於他懂珍惜。作為沒大學學位、言語不通的少數族裔,他珍惜被欣賞和被交予重任的機會,沒有把一切視為理作當然

    吐槽的那位朋友也提到,新鮮人其實都很有理想,認為工作不止糊口,應有更大的意義,但他們容易把理想看得太重要,而忘記面對現實。而現實總是充滿困難、挫折、沮喪、失望⋯⋯你必須堅強面對,解決問題,才能提升自己,一步步接近理想。我遇上那位沒有大學學位的少數族裔年輕人,想來是早就經歷過現實的歷練,才能有令我們眼前一亮的表現。

    有理想固然重要,有實現理想的意志更重要。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