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美履歷

    一位朋友的初創近年發展很好,名利雙收下,吸引不少人毛遂自薦。最近他又收到一份近乎完美的履歷:名校畢業、成績優異、工作經驗全來自頂尖跨國集團,「我的直覺是不要浪費時間見她」,朋友回憶道,但最終他還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也許這位尖子和其他的不一樣,他想,「結論是我到底浪費了半小時。」

    (相關舊文:精英不創業?

    這位見工者的履歷,足以令任何大機構的人事部眉開眼笑,為什麼卻令我朋友一如所料地失望?我估計履歷完美的精英,通常都有幾個常見的問題,致他們不適合講究效率的初創:

    第一,他們重視個人表現,不大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大適應團隊工作。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乃多年來都表現得比別人優秀,自己成功或對的次數,一直都比別人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獨尊和剛愎自用的性格。這種人很難合作,尤其是祟尚團隊精神的初創。

    (相關舊文:老細太有料

    第二,除性格外,也有能力的問題。高分未必高能,因為就業和在學對解決問題的要求,完全不同。讀書考試,不管最終有沒有模範答案,問題也必然有個範圍,提供答題所需的一切資訊。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要自行發掘問題、收集資訊,和在沒百分百肯定的情況下,作出決定。這往往令一向答題滿分的精英手足無措,因為他們不習慣在訊息有限、資源有限、沒有框框的現實裏一擊即中。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

    第三,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擁有完美履歷的人,未必一定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正因為自小聰明,學什麼都能上手,這種人往往容易感到迷失。如果從沒發掘自己的熱情、沒試過從打擊中反省,他們可能不知道除了贏比賽、考第一外,人生還有沒有別的目標。他們選擇一家企業,往往只重視職級、報酬、社會地位,但未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熱情。無法從工作中發掘出意義的,很難成功,也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尋找自己的火花

    我好像把擁有完美履歷的人寫得不值一文,當然不是。擁有完美履歷肯定是一種能力,而很多資源充沛的大機構都需要有這種能力的人。履歷完美的人機會一定比別人多,關鍵是要找到和自己履歷匹配的工作就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天才倪匡

    著名作家倪匡月初病逝,教許多讀者依依不捨。他雖受正規教育不多,然而想像力豐富、創作力驚人,有本事連續多年日寫二萬字,自言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也是香港少數靠筆耕致富的人。倪匡認為自己的才華乃天賦,用完「上帝的配額」後便封筆,從此快意人間,瀟灑生活。

    倪匡毫無疑問是天才,他狂放不羈的作風也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想像。倪匡曾說過,「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這令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的,究竟源自反叛抑或天分?

    (相關舊文:高IQ = 高成就?

    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Craig Wright為此著書立說。他2020年出版的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帶讀者穿越古今,一窺許多偉大天才如達文西、莫札特、畢加索、愛因斯坦等人的生活,內容豐富多采,遠超一般非小說。我猜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怎樣才算天才?神童等於天才嗎?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

    首先教授一錘定音,指神童不等於天才。神童也許具備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如下棋、音樂、游泳或數學,但這只是「早熟」,顯示其年紀輕輕就能做到一些成人才懂的事,若他們在十七八歲前仍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創作力,則「有效期」後便與常人無異,並非天才的料。因此許多「小時了了」的神童最終沒成為天才,而許多天才小時候也不見得是神童。

    那為什麼莫札特是天才?他不是神童嗎?莫札特的天才不僅限於他才幾歲就能熟記樂譜和擅於彈奏,更在於他彷彿有取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一生都在創作。而且莫札特和倪匡一樣,不但產量豐富,而且速度也快,一個晚上就能寫好一份樂曲,連琴鍵都不用碰,旋律如在腦海中渾然天成。

    這樣說來,天才必然來自天賦,和中彩票一樣全靠運氣?對此教授也不盡同意。他對天才下的定義是,除擁過人天賦外,其作品需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並能跨越文化界限,歷久不衰。一位天才若要起到改朝換代的影響力,則單靠聰明遠遠不夠,必須有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行。像愛恩斯坦,他固然聰明,在26歲「大奇跡年」一口氣發表了三篇曠古爍今的論文,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持續思考、優化他的「廣義相對論」,以至後來的量子力學。達文西也是如此,這位偉大的天才畫家直到晚年仍每天孜孜學習,沒一刻不在觀察與研究。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除努力、好奇心豐富外,天才也常展現愛打破常規的反叛,不是聽話的「乖寶寶」,這和倪匡形容的一樣。不說遠的,近年最有代表性的天才人物如Steve Jobs、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等,都是喜破舊立新的表表者。正因為他們無法從「常設」的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才會自行開創出新天地,並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人。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天才固然是祝福,但若背負「改善人類福𧘲」的重擔,日子想必過得不容易。我們喜愛倪匡,大概除因他才華橫溢外,更見難得的豪邁豁達。香港得此天才,是我們的福氣。

    ***

    本文分上下篇,在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Meta告別一姐

    加盟Meta(Facebook)14年的COO Sheryl Sandberg宣佈將於今秋離任,標誌著她和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共治」的年代正式結束。她是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也是建立Meta帝國不可或缺的功臣,但自2016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後,Sheryl Sandberg的光環逐步褪色,並埋下離任伏線。她鼓勵職場女性「挺身而進」(lean in),但一個普通女人若想複製Sheryl Sandberg的成功方程式,恐怕在虛擬世界中實現還容易些。

    (相關舊文:女強人另一半喺邊

    Sheryl Sandberg作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表者,總是在最好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出身中產家庭的Sandberg,1991年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精英雲集的McKinsey短暫地擔任商業顧問一年左右,就被大學恩師、時任美國財長的Lawrence Summers提拔到白宮任職。期間Sheryl Sandberg不但開始在華府建立廣闊的人脈(這在後來Facebook捲入政治風波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因此認識了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並獲後者邀請到Google上班。

    (相關舊文: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

    當時Google只是一間初創公司,距離上市還有好些日子,Sheryl Sandberg一度對新職猶疑,但成功被Eric Schmidt打動,那句話現在已成為傳奇的一部份:「別儍了,你若獲邀登上火箭,趕緊答應,還問坐哪個位置嗎?」Sheryl Sandberg亦不負所托,任職Google期間不但見證了一代巨企的上市,還把本來只有四個人的廣告部門擴展到4000人之多。

    2007年,已在矽谷安頓下來的Sheryl Sandberg,在一個科技界的派對上遇到當時才23歲的Mark Zuckerberg。其時Facebook才誕生不久,用戶人數正在猛增,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初創,但缺乏盈利模式。Sheryl Sandberg和Mark Zuckerberg的年齡相差15年,但二人卻出乎意料地一拍即合,一年後Sheryl Sandberg正式加入Facebook任職COO,開展了矽谷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一段賓主關係。

    Sheryl Sandberg把她在Google開拓的廣告模式引入Facebook,不久便替Facebook拉到福特、可樂、星巴克等廣告客戶,此後更一步步把Facebook打造成幾乎以廣告為99%收入來源的萬億科技帝國。她主政下,Facebook的廣告收入滾滾而來,不喜打理業務的Mark Zuckerberg可全心全意進行產品研發,那是Facebook的全盛時期,也是二人關係最緊密的一段時光。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投a16z的創辦人Mark Andreessen形容,Sheryl Sandberg成功得把自己的名字塑造成一個職銜,他們𣄃下每家初創都在打聽,如何找到「一位Sheryl」。

    她人生中的「亢龍有悔」大約發生在2016年,那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而危機發生時她才喪夫不久,心情並未完全平復。Mark Zuckerberg怪她沒好好把關,以致他要以wartime CEO自居,「出山」收拾局面,二人之間的嫌隙不斷擴大。期間二人都曾出席華府的聽證會,而Sheryl Sandberg的傲慢和精英嘴臉,亦開始曝露人前。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2020年拜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曾有傳聞指Sheryl Sandberg有機會出任內閣成員,她的能力、精英的背景、和民主黨的友好關係、女性的身份等,都是有利條件,可惜Facebook的私隱醜聞頗令她形像受損,致其暫時無法「商而優則仕」。即使如此,Sheryl Sandberg仍可被稱為人生贏家。她到今年秋天才53歲,在進入社會的30年間,先在美國國力最盛的時期(克林頓年代)踏足白宮,再於科技業起飛的年代先後晉身Google和Facebook的核心團隊,一般人一生能有一次這樣的機遇已不容易,她連中三元,可謂今生無憾了。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篇,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