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方案融資難

    「眼下我們已成功和園區內20家企業簽約,目標是在一年內,把客戶數量倍增至50家。請相信我們的潛力,向我們注資吧!」

    一位風投向我們覆述他最近見一家初創的經歷,惹得大家忍俊不禁。一家初創以整個本地市場為目標,規模尚且太小難以打動投資者,僅以一個園區為目標的,那簡直是浪費人家時間啊。

    (相關舊文:香港太細冇得做?

    這位風投經驗豐富,有數家市值達「獨角獸」級數的本地初創,在早期已是他的囊中物;再加上其他海外市場的投資,他的戰績可謂相當不錯。可是他慨嘆,感覺上隨香港的初創數目迭創高峰,優秀的項目反而買少見少。團隊的方案似曾相識不在話下,更大問題是他們的視野太狹窄,完全沒有「征服世界」的野心或器量。市場太小、方案太本土的項目,很難滿足投資者的胃口。

    (相關舊文:中國市場這夢魘

    誕生於香港的成功初創之所以這麼稀缺,一個主要原因,是團隊的視野被本地市場所限,其產品缺乏越越本土的發展空間。如果本土市場足夠大,如美國或內地,那產品成功的話,情況還好些。但像香港這種本地市場規模太小的,過了一關起碼還要再過一關,把產品擴展至其他地區,才能給予投資者足夠的想像空間,並以真金白銀來背書。可惜很多團隊就是沒這種恢宏的視野。

    (相關舊文:香港人打世界波GoGoVan闖關

    話雖如此,但若一個團隊堅持以做好本地市場為目標、提供一種只有香港人有需要的產品,也不必刻意違背初心,把產品「扭」到滿足投資者為止,就別去找風投融資吧。風投的胃口是百倍、千倍回報,如果你的方案根本沒這樣巨大的市場潛質,向風投融資,完全是錯配。此類企業的出路,通常是在成為本地市場數一數二的產品、每年賺取穩定回報後,將之售予跨國集團,併入其版圖中。這種企業與那種要利用融資來加速擴展市場的初創,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路,不必以同一套路來發展。

    (相關舊文:本土創業家

    以一開始提到的那家初創為例,他們既已在園區中找到20個客戶,應以這些收入為基礎,逐步開拓,直到把所有潛在顧客都簽下來,屆時說不定每年已有不錯回報,自給自足可以分紅了,根本沒有出售自己股份給風投的必要。

    創業和求職一樣,都要找適合自己的路。把一家公司做得小而美並無問題,不必眼紅人家融資成功、衝出香港,人家自有人家的代價。

    (相關舊文:他成功了你沒有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完美履歷

    一位朋友的初創近年發展很好,名利雙收下,吸引不少人毛遂自薦。最近他又收到一份近乎完美的履歷:名校畢業、成績優異、工作經驗全來自頂尖跨國集團,「我的直覺是不要浪費時間見她」,朋友回憶道,但最終他還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也許這位尖子和其他的不一樣,他想,「結論是我到底浪費了半小時。」

    (相關舊文:精英不創業?

    這位見工者的履歷,足以令任何大機構的人事部眉開眼笑,為什麼卻令我朋友一如所料地失望?我估計履歷完美的精英,通常都有幾個常見的問題,致他們不適合講究效率的初創:

    第一,他們重視個人表現,不大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大適應團隊工作。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乃多年來都表現得比別人優秀,自己成功或對的次數,一直都比別人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獨尊和剛愎自用的性格。這種人很難合作,尤其是祟尚團隊精神的初創。

    (相關舊文:老細太有料

    第二,除性格外,也有能力的問題。高分未必高能,因為就業和在學對解決問題的要求,完全不同。讀書考試,不管最終有沒有模範答案,問題也必然有個範圍,提供答題所需的一切資訊。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要自行發掘問題、收集資訊,和在沒百分百肯定的情況下,作出決定。這往往令一向答題滿分的精英手足無措,因為他們不習慣在訊息有限、資源有限、沒有框框的現實裏一擊即中。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

    第三,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擁有完美履歷的人,未必一定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正因為自小聰明,學什麼都能上手,這種人往往容易感到迷失。如果從沒發掘自己的熱情、沒試過從打擊中反省,他們可能不知道除了贏比賽、考第一外,人生還有沒有別的目標。他們選擇一家企業,往往只重視職級、報酬、社會地位,但未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熱情。無法從工作中發掘出意義的,很難成功,也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尋找自己的火花

    我好像把擁有完美履歷的人寫得不值一文,當然不是。擁有完美履歷肯定是一種能力,而很多資源充沛的大機構都需要有這種能力的人。履歷完美的人機會一定比別人多,關鍵是要找到和自己履歷匹配的工作就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天才倪匡

    著名作家倪匡月初病逝,教許多讀者依依不捨。他雖受正規教育不多,然而想像力豐富、創作力驚人,有本事連續多年日寫二萬字,自言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也是香港少數靠筆耕致富的人。倪匡認為自己的才華乃天賦,用完「上帝的配額」後便封筆,從此快意人間,瀟灑生活。

    倪匡毫無疑問是天才,他狂放不羈的作風也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想像。倪匡曾說過,「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這令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的,究竟源自反叛抑或天分?

    (相關舊文:高IQ = 高成就?

    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Craig Wright為此著書立說。他2020年出版的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帶讀者穿越古今,一窺許多偉大天才如達文西、莫札特、畢加索、愛因斯坦等人的生活,內容豐富多采,遠超一般非小說。我猜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怎樣才算天才?神童等於天才嗎?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

    首先教授一錘定音,指神童不等於天才。神童也許具備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如下棋、音樂、游泳或數學,但這只是「早熟」,顯示其年紀輕輕就能做到一些成人才懂的事,若他們在十七八歲前仍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創作力,則「有效期」後便與常人無異,並非天才的料。因此許多「小時了了」的神童最終沒成為天才,而許多天才小時候也不見得是神童。

    那為什麼莫札特是天才?他不是神童嗎?莫札特的天才不僅限於他才幾歲就能熟記樂譜和擅於彈奏,更在於他彷彿有取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一生都在創作。而且莫札特和倪匡一樣,不但產量豐富,而且速度也快,一個晚上就能寫好一份樂曲,連琴鍵都不用碰,旋律如在腦海中渾然天成。

    這樣說來,天才必然來自天賦,和中彩票一樣全靠運氣?對此教授也不盡同意。他對天才下的定義是,除擁過人天賦外,其作品需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並能跨越文化界限,歷久不衰。一位天才若要起到改朝換代的影響力,則單靠聰明遠遠不夠,必須有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行。像愛恩斯坦,他固然聰明,在26歲「大奇跡年」一口氣發表了三篇曠古爍今的論文,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持續思考、優化他的「廣義相對論」,以至後來的量子力學。達文西也是如此,這位偉大的天才畫家直到晚年仍每天孜孜學習,沒一刻不在觀察與研究。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除努力、好奇心豐富外,天才也常展現愛打破常規的反叛,不是聽話的「乖寶寶」,這和倪匡形容的一樣。不說遠的,近年最有代表性的天才人物如Steve Jobs、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等,都是喜破舊立新的表表者。正因為他們無法從「常設」的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才會自行開創出新天地,並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人。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天才固然是祝福,但若背負「改善人類福?」的重擔,日子想必過得不容易。我們喜愛倪匡,大概除因他才華橫溢外,更見難得的豪邁豁達。香港得此天才,是我們的福氣。

    ***

    本文分上下篇,在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