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與初創

    近月本地市道復甦,商業活動漸多,我幾個客戶的公關活動也繁忙起來。近距離觀察傳媒和初創之間的互動,深深感受到兩者之間複雜又矛盾的關係。

    一間初創在剛起步時對傳媒的態度最純粹最強烈:渴望得到傳媒關注。除採取stealth mode(低調策略)的極少數團隊外,絕大多數初創都希望引起傳媒注意,能被對方稍稍報導一下。因為在這個從0到1的階段,任何曝光帶來的好處都多於壞處,不被報導比壞消息更糟糕。在前疫情期、初創活動此起彼落時,如果你以某大財經或科技媒體記者的身份穿梭其中,會有成為大人物的錯覺,因為前來自我介紹和交換卡片的初創CEO絡繹不絕。

    這也是媒體對初創比較友善的階段,因為一家沒什麼業務的初創,也實在沒有什麼醜聞可爆。有眼光的記者,如果從團隊、投資者或產品中發掘出有趣的故事,不難寫下獨家故事,點石成金,皆大歡喜。

    (相關舊文:我要成名!初創如何應付負面報導不要浪費彈藥

    過得三四年,初出茅蘆的團隊成為「過氣」初創後,面對的形勢已大大不同。且不談那些已捱不下去夭折了的公司,能做出幾年業績的初創都有一點本事,若在這個階段需要傳媒青睞,百分之九十必有所求:或為了開拓新市場做準備,或為了下一輪融資舖墊,甚或為了平衡一些醜聞帶來的負面形像。可是對傳媒而言,因為這些公司已不是新鮮出爐的香餑餑,訪問它們的門檻高了很多。而且最常出現的矛盾是,傳媒採取的角度往往不是這些公司們想曝光的角度。此乃兩者角力最多的階段,如何找到一個傳媒感興趣、初創又不抗拒的角度曝光,牽涉複雜的計算、判斷和經驗。一家初創的公關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在這階段最見真章。

    (相關舊文:機關槍與聰明彈「士多」關公事件有曝光就是好公關嗎?

    一家初創若經歷了十年八載仍屹立不倒,應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最成功的或已成為上市公司。到這個階段,如非必要,公司創辦人對傳媒的態度通常為可免則免,擔心有任何引起傳媒注意的消息傳出,難以招架。已晉身大機構的初創通常有一定影響力,傳媒也對它們有所期望,不會像對待初出茅蘆者般友善,做得好的通常得不到讚賞,稍一不慎發生失誤的卻會遭到大力鞭撻。對大企業有這種「不對稱」的態度,是傳媒本質使然,否則就成喉舌了。說來我也有幾個朋友今已晉身這個階段,幾乎絕不主動接觸傳媒,深恐觸動傳媒神經時無法應付。

    我給這些朋友的建議卻恰如其反。我說你應趁風平浪靜時多和傳媒交流,加深彼此認識,建立互信基礎。萬一有天發生醜聞需要澄清,也有對你信任的媒體願意聆聽,不會「求助無門」。當然,這方案只對光明正大的企業有用,牽涉旁門左道者例外。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磒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的押注

    當香港也終於減少入境旅客酒店隔離檢疫日數時,我們就知道纏繞全球逾三年的疫症,開始進入尾聲。幾年來,除少數幸運兒外,全球大多數企業都飽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倒下的不少,倖存的也慘澹經營。只是沒想到,當疫情消退時,一些「疫市贏家」反而進入寒冬。

    (相關舊文:疫下初創兩極化疫市贏家

    說的是一系列近月掀起裁員潮的美國科技企業,如Shopify。疫症肆虐三年間,大量網上購物活動應運而生,整個電商市場容量大增,Shopify作為全球網店平台龍頭之一,自然見風駛?,大事擴張,押注在網購潮流不會逆轉的趨勢上。可是今年的環球經濟狀況和前幾年大不相同,俄烏戰事持續、能源價格高企、通脹加劇、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普羅大眾不得不緊縮開支,節省非必要使費。連鎖效應下,不少網店倒台,Shopify的股價和生意額也迎來大倒退,結果在上月底宣佈裁員10%,即日生效。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上圖)摘自Shopify的新聞稿

    容我引述一幅來自Shopify新聞稿的圖表,簡單說一說情況。從2000年開始,廿年來美國電商市佔率一直沿著一條順滑的曲線,穩定地成長,由個位數增加到2020年的逾10%左右。疫症全球爆發後,電商市場發生爆炸式增長,直線上升至逾15%,完全突破過去20年的生長速度,一口氣把整個電商市場的發展推前了最少三年。面對這種井噴式業務增長,Shopify的管理層當時押下賭注,樂觀地估計這種趨勢將於疫後持續,所以積極擴充人手,為未來的業務作準備。但始料不及的是,這個趨勢只屬曇花一現,不久便掉頭向下。美國人的購物習慣並沒有被扭轉過來,疫後還回歸到「常態」。Shopify的CEO只好認輸,承認當初誤判形勢,錯把一個短期的趨勢看成長期趨勢,並因此付出高昂代價,不得不裁員減開支。

    如何判斷趨勢,是艱深的學問,對初創而言,有時更是生與死的押注。一位在web2.0做得很成功的初創CEO曾向我分享他的思路歷程:他們的業務全球化,過去單是每月「找數」給各地的合作夥伴,都花去不少行政和時間成本。幾年前偶而使用加密幣結帳,在剔除銀行這個中間人後,驚覺效率大增、行政費用銳減,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暢快!這位CEO常從用家角度入手,體驗什麼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此作為業務發展的參考,經歷了加密幣的應用後,他認為那是一試便無法回頭的經驗,必將造成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決定把公司業務押注在Web3.0的冒起,並在幾年間,默默地把八成個人資產轉為加密幣。目前加密幣市場正處寒冬,這位CEO內心想必受盡煎熬。但相信只要有本事把熊市捱過去,就是成功的押注。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融資太多惹的禍

    最近接了一個項目要邀請初創參加,因為我和不少創辦人/CEO還算熟,所以大部份只要通個電話、發幾個短訊就談妥了。這家我從沒打過交道,托人問了部門負責人的聯絡方法,儘管先發個電郵試試。

    在電郵中我扼要地說明目的,提議如果方便,在電話中談幾句便好,快捷有效。可是對方回郵道,我太忙擠不出時間通電話,不如請你先回答幾個問題再說吧。附五六道問題,最後一道是:請介紹你的公司。

    我心想這作風也太官僚了吧,完全沒有初創坐言起行的本色。而且憑對方的提問,我判斷她不是決策者,需要先收集資料後再向上司請示,我若以書面回答,就能省下她自己寫匯報的麻煩。這也反映其公司層級較多,不像一般初創請的都是精兵,各人為自己的工作範圍負責,不必事事請示上級。

    我心想反正大部份初創都已談妥,即管耐著性子和你周旋一下,看你什麼能耐。我就她的問題一一作答,並再在信末請她有需要不妨來電商談。

    顯然我的回答和通電話的邀請都不湊效,她接著再發了兩三個電郵來跟進提問,但仍無決定。我心想此事有這麼難下決定嗎?便祭出「殺手鐧」,落一個截止日期,請對方盡量在限期前答覆。這招見效了!她打電話來,說公司裏大家都在忙,她另外約了兩個部門的人談(!),承諾過兩天談好了再告之決定。又是政出多門又是約期開會,這公司真的一點都不像初創。

    可惜過兩天後仍無回音,我再去訊相詢,她說已寫好內部通告(!),收集大家意見後就會回覆。待她最終回覆時,此事已躭誤超過一個星期,結果是不參加。我的「實驗」也到此為止。

    以上周旋過程,我相信對大部份人而言乃工作中的家常便飯,不值得花這麼長篇幅寫下來。但它實在太不符合初創辦事的作風了,尤其和另外那廿多家比較,更形成顯著對比。當然,另外那些我找的是老闆,這家不過是部門負責人,決策效率自然無法相比。但即使如此,一家初創的部門負責人居然要經過這麼多功夫去處理一件最終不參與的事,也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

    我知道這家作風官僚的初創曾多輪成功融資,所以資源充沛,但福禍相依,錢太多往往也容易種下初創滑鐵廬的禍根:過度擴張,製造架床疊屋和冗員,反而喪失了初創應有的靈活和應變力。我把以上經歷轉告介紹此初創給我的朋友,她聽罷莞爾一笑,淡然「爆料」:「他們前幾輪融資太多,錢花出去了又賺不回來,短時間內如果上不了市會好『大鑊』。」

    看來真是錢多惹的禍!初創一般要過緊日子(bootstrapping),所以花錢很謹慎,不可能製造冗員或層層關卡「阻住地球轉」,否則等於加速死亡。在招聘上,初創也不會和大公司「競爭人才」,因為又貴又不合適。謹慎理財是所有初創的共通點,唯獨融資太成功的例外,因為錢都是投資者的,又來得太快太容易,胡亂揮霍的引誘實在太大了。一葉知秋,我接觸的這家初創似乎也犯了錢多引起的問題。不知他們有機會扭轉局面嗎?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