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FAANG最新業績

    在剛過去的四月,美國五大科技企業FAANG(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相繼公佈了受疫情影響下的最新業績。疫症痛擊全球經濟,但似乎只有科網業例外。分析股票我是外行,但好奇以FAANG為首的科技公司表現如何?是否值得其他「新經濟」企業借鑑?

    事前估計,疫情肆虐下人人禁足在家,故串流平台Netflix、「網店」Amazon的業績將最亮麗;Facebook和Google一方面因為人們上網多了而受惠,但廣告收入卻勢必劇減,業績大概能打和;做「零售」的Apple按理最受疫情衝擊,產量也因為停工停產而放緩,未來出貨量少,表現想必最令人失望了。實情是否如此?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

    首先,Netflix今年首季業績的確出乎意料地好,使之成為「社交距離」下的大贏家。上季它的新增全球付費訂戶高達1,577萬人,打破歷年紀錄,亦比本身預計的700萬、或華爾街事前估計的847萬高逾近倍,目前全球訂戶逾1.8億。Netflix在公佈驕人的業績後,至今股價仍處於52週高位附近,實在得天得厚。

    我和朋友們一邊交流最近迷上的Netflix劇目,一邊「財演」上身地對其業績高談闊論,幾乎一致同意,即使疫情放緩後上網煲劇者減,亦難挫Netflix的生意,哪怕訂戶收入或因經濟蕭條而減少,一個月十元八塊美金的串流訂費,也非節省家庭支出的首選。和「cut有線」相比,要取消訂閱Netflix極之容易,但要刻意走這一步也有違人的惰性或慣性,可見Netlfix以訂閱為主的營運模式十分成功。它最大的隱憂,來自強敵如Apple TV、Amazon Prime和Disney+等加入串流平台競爭,不過對手們暫時未構成重大威脅,而Netflix目前藉疫情推動再上一個台階,實力更強,真是時來運到。

    (相關舊文:消失的觀眾(上)消失的觀眾(下)科企如何透視你的祕密

    那Amazon又如何?疫情下「網店」生意旺、雲端服務AWS亦看俏,Amazon首季業績不錯,錄得750億美元收入。其中最亮眼的是AWS表現,受惠客戶如Slack及ZOOM等在疫情下用量急增(遙距辦公增加),季度收入首度跨越100億美元分水嶺(為102億美元),業績繼續領先對手如Google或Microsoft等。

    不過Amazon秉承其創辦人兼CEO Jeff Bezos「超長線」(long game)營運作風,已預告將次季的所有盈利用於應對疫情上(估計約40億美元),股東們若只買不放,要分享股票利潤只能「鬥長命」了。

    (相關舊文:世界首富金句創業五本書

    下周再談另外三家科企的最新業績和它們帶來的啟示(待續)。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4.82」

    疫情關係令大家都用多了網上服務,並習慣給予評分。我卻因此想起《黑鏡》裏,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單元劇Nosedive:

    在主角Lacie身處的時空,很多社交接觸都可互相評分,匯集而成的總分,成為個人所得待遇的指標。Lancie為得到較佳評分以打入更高檔的圈子,事事討好,偏偏卻遇上連串意外,反致評分插水式下跌,結果萬劫不復。

    不少以科技提供平台服務的企業,讓雙方互相評分以促進有效配對,這看似高效、科學、透明,但問題漸漸出現。最關鍵的是,這些科技公司完全依賴數據作出判斷,根本缺乏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我最近收到某服務配對平台一封措詞嚴厲的電郵(stern reminder),告之他們收到一「事故通知」(Incident。這是大機構的語言偽術,即「投訴」吧),致我可被永久停用服務。可惜對有關「事故」詳情,卻以「私隱」為由隻字不提。

    我當天只用了一次服務,是誰匯報發生「事故」,顯而易見。心想向來是個循規蹈矩的好用家,到底哪兒招惹了你?一氣之下,想「反擊」對方,把這次服務的評分打成一分…

    但就在那瞬間,我察覺有些地方不對勁。我生氣,不是因為服務欠佳,而是因為那封電郵的措詞、態度和內容令人不安;我生氣的對象,是發出那樣一封電郵的平台,並非服務提供者啊!如果我只打一分,那服務提供者想必也將收到一封類似的電郵,他也同樣會感到委屈,而且會被威脅遭凍結戶口,那可影響人家生計啊。這個思想掙扎的過程,令我不期然想起Nosedive的劇情。

    評分制度最大的負面影響,是為惡意提供了方便又匿名的出路。人性總有陰暗面,不問情由都可隨意給別人打低分,對方縱感到委屈也無從申訴,令一件小事都可以產生互給低分的惡性循環。像我這次遇到的「事故」,如果該科技公司先告之一方通報的「事故」詳情,再向另一方求證,必要時再以友善的口脗告之建議,效果想必更佳。不過這種具同理心的處理手法成本高,不符科技公司所恃的效益。

    如果評分制度普遍得如Nosedive的劇情,人人為那小數後的兩個位忐忑,深恐分數太低會影響自己得到的各種待遇,那將多可怕。為推遲這一天的來臨,唯有多用不同平台的服務,總之盡量勿讓一個平台獨大。對企業來說,壟斷市場是王道;但對消費者而言,唯有競爭不息,才能確保我們有機會得到較佳服務。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網上課程初探

    「自我禁足」望快成過去。回想宅在家中的日子,收穫之一是有機會初探Coursera這優秀的網上學習平台

    本來幾年前就聽聞過Coursera了。當時我想弄明白「區塊鏈」是什麼一回事,向這方面的專家求教,他就著我試試Coursera的課程,可是我最終因種種藉口作罷。這次因疫情影響長時間宅在家中,又得好友推薦課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終於找到合適的時機一試。Coursera八年前由兩位哈佛電腦系教授成立,與大學及學術機構合辦網上課程,全球活躍用戶近五千萬,去年剛剛晉身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之列。它提供的課程包羅萬有,部份免費,不少頒授證書、學位,為汲汲營營的上班族提供方便的進修之途。

    我選修的The Science of Well-Being本來是耶魯大學一個極受歡迎的課程,由心理學系的Dr. Laurie Santos講授,原意是以科學角度探索快樂之道,助新生抗壓,口碑甚佳。Coursera採用了她其中一次小班教學的錄影為骨幹,輔以短測(Quiz)、文章、參考資料等,很用心地整合成豐富又井井有條的教材。我欣賞它把每節課的大綱都處理得脈絡鮮明,既使人輕易掌握學習的進度,也方便檢索資料。

    網上課程最大的好處是提供了學習的便利和彈性。塞車、生病等,統統不能再成為阻礙上課的藉口。親身體驗Coursera後,我發現它在便利和彈性之外更大的優點:接通龐大的網上資源,只要你對該題材感興趣,學習的機會可以不斷延伸。

    以我選修的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為例,某個周末上午完成一節課後興緻正濃,就把Dr. Laurie Santos在課堂上介紹過的TED Talk找出來聽。聽完覺得還不錯,又把教授的Podcast The Happiness Lab加入到播放清單中,並一邊收拾衣櫃,一邊聽她訪問Arianna Huffington。那一節她們提到好眠的祕訣,對常受失眠困擾的我大有用處,訪問中她們提到Arianna的書The Sleep Revolution,反正我仍有大堆衣服要整理,便從Blinkist的書單中把這本書的摘要翻出來聽…

    如此這般,一個上午過去,不但我的衣櫃變整潔了,精神上也感覺充實。網上資源多,有時若對某題材感興趣,困難之處不是找資料,而是找對的資料。可是以一個好的網上課程為基礎,按它提供的脈絡順藤摸瓜,就能更有效地選擇,節省時間和精力。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響令我動了上課的念頭,未必發現Coursera的介面設計得這麼好、體驗這麼愉悅。這大概就是烏雲的銀邊吧。

    相關文章:通往快樂之路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