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過尖峰

    最近參加某創科活動,認識了一位互聯網的前輩。內地出生的他約五十開外,文質彬彬,在美國生活多年,能操十分流利的美式英語。我有眼不識泰山,與之交換名片後偷偷上網搜,才知他是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其中一位合夥人(co-founder)。在內地,他曝光雖遠不如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但「輩份」超然,是被圈子內視為「互聯網大佬」一類的人物。我少見多怪,與之一席話頗開眼界,藉此專欄速記一二。

    前輩的背景令我想起電影《中國合夥人》:80年代在內地的一級大學畢業後,考取獎學金遠赴美國深造,然後以異鄉人的身份留在彼邦發展,是內地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海外的人才。那段歲月想必又有激情、又有挫敗,是混合眼淚與汗水的臥薪嚐膽。他們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千禧年的科網熱前後,三位年輕人和他們的好友們,在那段時間成立了三家互聯網公司:騰訊(1998年)、阿里巴巴(1999年)、百度(2000年)。在中國的互聯網大潮形成之際,前輩是衝浪的第一批人。

    但他並沒有在波濤洶湧中逗留太久。公司上市後,他才四十出頭,手裏幾個巴仙的BAT股份足以令他晉身世界級富豪之列。這些年來,他在美國、內地、香港成立了不下十個家族基金,有的支持慈善和教育,有的作風險投資。他人在北京、新加坡、香港三地走,夏天則喜歡回三藩市灣區,陪在彼邦唸書的孩子放暑假。

    雖已退下火線,但前輩寶刀未老,我與他談起初創種種,他邊聽邊問,思想十分銳利。而他並非那種喜歡吹噓的「大隻講」,當我們不提問時,他也基本不搭腔,低調慎言。一席話裏我印像最深刻的,是他說的一句話:「一家企業最終的成就,由創辦人的能力決定。」這話聽起來理所當然,卻隱含進退的智慧。

    BAT三巨頭中,馬雲率先引退,顯示他或察覺自己的能力已無法再領企業前進了,不如退位讓賢;馬化騰和李彦宏仍在位上,但前輩輕輕搖頭,說他們大概都已過了自己的尖峰。比如當Google決定2010年退出中國業務後,百度如飛龍在天漸入佳境,並晉身內地搜尋一哥,但近年卻鮮有佳作亮相。

    我追問他怎麼看緊隨BAT的後浪,他講出幾家香港人也不感陌生的企業:小米、美團、今日頭條、抖音等(後兩者皆「字節跳動」屬下公司,由張一鳴在北京創立,七年間已成為世上最大獨角獸之一)。江山代有人才出。

    不知道香港有沒有誕生過因互聯網而成巨富的企業家,並在尖峰過後,仍留在圈子裏,以資金和經驗扶掖後進?或許要有這種人出現,香港的初創圈子才會有另一番風景。

    相關舊文:他成功了你沒有

    //「你的器量如何,你的成就也必如何」。一位創辦人的胸襟,與他的成就有莫大關係。//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少女、媽媽、女強人

    五月份的時裝雜誌《Vogue》本地版,以The Power of Next為主題,從不同的專業範疇裏挑選多位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做訪問,談她們在事業上的取捨和得失。部分訪問我有份牽線,從旁觀察,想記下當中一個小片段。

    The Power of Entrepreneurship(創業者)的兩位受訪者,分別是創辦手機應用程式MinorMynas的少女CEO葉礽僖(Hillary),和Facebook的大中華區總裁梁幼莓(Jayne)。訪問那天,Hilary隨媽媽羅雅慧(Joey)一起來Facebook的辦公室會合,她背上沉甸甸的背囊,裏面都是書。

    我們先和Jayne聊天。她身型高瘦,留著清爽的短髮,幾乎沒化粧(她的髮型和大眼睛讓我想起梁詠琪)。一如任何大企業高層,Jayne有備而來,數據和例子皆瑯瑯上口,對答準確卻無驚喜。然而當提到曾遇過的多位好上司,她的大眼睛開始閃出光芒,內容也活潑起來。

    Jayne記得,當她初入行還只是一名經理時,一位上司給她鼓勵:「Jayne,有一天你會坐上我的位置。」她當時心想那怎麼可能!作為一名初出茅蘆的少女,她也曾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事業路上闖過一關又一關,她每每迎難而上,才覺悟不妨自信些,一切試了再說。

    Hilary才14歲,接受訪問的次數卻不輸任何名人。她天資聰穎,愛好與同齡的孩子格格不入,結果曾在學校飽受欺凌。後來媽媽不忍女兒承受巨大壓力,毅然讓她退學、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並且全力支持她發展MinorMynas,一個讓兒童學習外語的手機應用程式。Hilary記得曾有投資者直言她太bossy(跋扈),把人嚇怕。小妮子不禁反思:如果我是男生,會受到這樣的批評嗎?

    在這短短的交談中,我最意外的發現是Hilary的媽媽Joey。這位同樣蓄短髮的女性給人很幹練的感覺,她是女兒最強大的後盾,全心全意支撐起Hilary的事業和個人成長,但她並非一直僅是個「背後的女人」。為照顧Hilary兩姐弟,Joey約十年前辭去工作,當時她是一名高級督察,隸屬「爆炸品處理課」(即「拆彈專家」),是為數極少的女成員之一。她也曾有濃厚的事業心,卻甘為家庭作出取捨。

    訪問尾聲,Jayne問Hilary:你能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會怎樣嗎?小妮子率直地答,「我覺得24歲好遙遠啊」,惹得我們一眾大人都笑了。十年、廿年後,不管少女成為像Jayne一般的職業女性,還是像自己的媽媽那樣,為家庭而退下火線,我都希望她能忠於自己,不為自己的能力設限,更不為別人的期望違背理想。

    ***

    本6月7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珍奶販賣機

    不久前回中大為創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舉辦的「中大校長盃」(VCCE 2019)擔任評判,負責人區玉輝教授頒獎前,請我們給參賽隊伍一點評語。我趁機問他們:市場(Market)和產品(Product),何者較重要?找對一個增長潛力龐大的市場,還是不管市場是什麼、努力打造出色的產品,較容易成功?

    當天參賽者的反應比較木然,但實際上就他們發表的創業意念而言,大部份都選對了:市場比產品重要。矽谷重量級創業家兼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te創辦人)曾說過,關於創業,基本上你只須做對一件事,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好的產品並應用在對的市場上(“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如果市場沒有增長動力,再好的產品也無用武之地;相反,只要市場潛力夠勁,哪怕是中庸的產品,也可做出成績,最多將來被更優秀的產品淘汰。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像在這次比賽中奪魁的團隊,其產品就是「珍珠奶茶自動販賣機」。團隊認為「珍奶」熱潮不退,不但開到成行成市,而且它已經成為年輕人上街的必買品。只要此販賣機能進駐缺乏「珍奶專門店」的地方,例如一些屋邨商場,就可以在少於一分鐘內調配好一杯「珍奶」,賺個盤滿砵滿一點都不難。

    參賽的同學唸機械工程,對產品很有信心(如利用3D打印組件,一週內就可裝嵌好一台販賣機;調配過程全自動化,十分流暢等),但對做生意沒什麼概念。例如他沒考慮過自動販賣機的租金支出、如何確保「珍奶」材料的新鮮衞生、物流怎麼做、做自己品牌還是把販賣機售予其他市場經營者等等。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一致挑選他為冠軍–學生只懂紙上談兵很正常,他自然會從實戰中學乖,關鍵是團隊對市場的眼光不要錯。

    這次參賽的隊伍共八隊,意念雖然不算石破天驚,但令人欣喜的是幾乎每隊都有很好的市場觸覺。除摘冠的「珍奶販賣機」外,還有針對銀髮族、旅遊、斜槓與自由工作者、語文學習等產品,都劍指消費力龐大的市場。大學的創業教育似乎對學生們的啟發不錯。不過團隊對行業生態的認識太少,其中好些想法,市場上已有成熟的方案,但學生們懵然不知,看來學校與業界要多交流才行。否則以這樣的表現,參加比賽累積點經驗是可以的,向專業投資者融資可要大大碰壁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