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公關有所不為

    除為CEO開個人臉書專頁要慎重外,初創若面對以下兩種情況,我認為也不宜高調。

    第一種,是科技走得比法例前的初創,如許多和共享經濟有關的服務,不論是打車、出租或其他挑戰既得利益者的行業。只有極少初創,像UBER那樣透過多次融資,累積大量本錢,能同時在各地挑戰法規和既得利益者而面不改容。他們早就做好長期作戰、 同時打多場硬仗的準備。

    但如果你的初創碰巧也屬逆風而行的一類,在資源有限下,韜光養晦是比較穩妥的策略。這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是應盡量在不必曝光的情況下,進行教育、拉攏、游說等「線下」功夫。形勢未明前不作高調曝光,是要為自己儲備更多彈藥,和為彼此預留更多轉寰餘地。有些初創明白「一枝竹仔易折彎」的道理,面對法律或政策高牆,先和同行組成商會、行會,壯大談判本錢。有些透過社交平台、會員通訊或其他公開地盤,以滴水穿石之態教育公眾,默默爭取支持。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效果和累積實力,過早跳出來挑戰常規者,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要不你有UBER的實力,要不你有殉道的打算。

    第二種,是急於為危機補鑊,因為這會很容易採取了和現實情況不相符的公關手段。舉例,初創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得到意料之外的歡迎,一時間發生網絡擠塞的情況時有所聞。有些公司對「關公災難」杯弓蛇影,忙不迭在社交平台上致歉,但這樣做很危險,因為等於在本身危機以外,同時於社交平台上開啟戰線。危機發生時,如果只是內部問題,應先集中火力解決用戶的問題,事畢有需要才作公開表態。尤其初創資源有限,公司上下往往一人分飾多角,很容易顧此失彼。

    大企業如港鐵,一旦不幸發生意外,事關公眾,受影響的人多,故務必把握時間儘快通報及致歉,這毋庸置疑;但一般企業未必有這樣的影響力,若採取了和危機程度不一致的公關手段,反而很「膠」。同樣道理,一旦開啟臉書專頁,自然有機會引來不大友善的留言,「小編」毋須逐一緊張兮兮地回應,或用官樣文字敷衍之。維持良好的整體生態,比微管理每個留言重要。有些留言可用幽默化解之,有些不理也無妨,有些說不定已由粉絲代勞。

    說到底,「小編」只是公關的一部份,公關也只是企業的其中一個面向。「有諸內必形諸外」,好的PR是好HR的延續,好的業務才是好公關的基礎,初創勿本末倒置。

    相關舊文:玩臉書的CEO

    ***

    本文精簡版9月2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的三個關口

    港人李景輝(David Lee)上週出現在一年一度的蘋果發佈會(Apple Keynote)上,與籃球明星Steve Nash同台,介紹團隊NEX Team的最新產品HomeCourt。許多朋友本來在睡眼惺忪中,因為意外地聽到一段帶港式口音的英語而振奮,再看到有港人在國際舞台上亮相,莫不感到與有榮焉。

    David這一登台,是名符其實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十年前,他們的團隊比Google更早推出網上試算表EditGrid,一鳴驚人。不久獲蘋果羅致旗下,落戶灣區。年多兩年前,聽說David已離開蘋果另起爐灶,結果他們離巢蟄伏不久,就傳來HomeCourt誕生的消息。七月底我在專欄「香港人打世界波」裏介紹他們剛完成400萬美元的融資,彼時感到興奮的主要是圈內人,直到上週David亮相蘋果發佈會,才終於引起比較廣泛的關注,各大傳媒包括很少正經八百的《100毛》也分享這段消息,教許多港人自豪。

    David謙說團隊「不是成功,只是成功的開始」。我細味這句話,在想如果這不算創業成功,那怎樣才算?《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羅胖」曾在其第145期節目「什麼是有錢人?」中介紹洛克菲勒家族,談創業成功必須突破三個關口:

    首先是要挖到第一桶金,這不必多說;然後是把握當代的「風口」,讓財富急速上升,這也不算最難過的一關,因每個時代總有人能「成功搭𨋢」;最難突破的是第三關,用羅胖的原話,是「必須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完成財富帝國的橫向擴張」。這和電影《一代宗師》裏「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練武境界,似有異曲同工。

    以洛克菲勒為例,他發戰爭財,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通過買賣必需品積累第一桶金,完成第一關。其後把握石油剛剛被開發及成為人類主要燃料的巨大時代契機,突破第二關。至於第三關,洛克菲勒以「信託」(Trust)方式大規模壟斷、控制石油產業,完成帝國的橫向擴張,終於奠下不朽基業。洛克菲勒家族現在仍是巨富,但在政經舞台已顯得非常內儉低調。羅胖形容這就是一個好的家族,「在上升的時候像煙花一樣的燦爛,在下降的時候像湖水一樣的沉靜」,給世人留下一幅美景。

    如果用如此長遠的眼光去看這個時代的科網創業,99%曾見報的初創,都可謂有「像煙花一樣燦爛」的上升,尤其如今媒體發達,記者們莫不爭先恐後搶奪最有新聞價值的初創作報導。問題是,有幾多初創能把握時代的風口、繼而完成帝國的橫向擴張?實在少之又少。以香港為例,70、80年代曾有一批企業家把握香港的經濟轉型和起飛,成就一方霸主;千禧之後,後繼可有人?

    十年前David和團隊憑EditGrid走出香港、踏上國際舞台,已通過創業第一關的考驗。如今他們以HomeCourt挑戰更大成就,也有如煙花燦爛。HomeCourt將AI技術應用在籃球訓練上,此產品無論如何都屬站在風口上,而和團隊相識多年的初創朋友形容,經過第一次成功創業後,這次David走的每一步都更精準,近乎完美,沒犯任何低級錯誤(見宋漢生文:Startup界的藍籌)。他們能不能順利通過創業的第二和第三關?David肩上的擔子可一點也不輕。他已帶領團隊走出香港市場、走進科網的浪急風尖,或躍在淵,作為同聲同氣的香港人,我們一定支持David。望百年之後回看香港科網的歷史,又見煙花,又有湖水。

    ***

    相關舊文:

    香港人打世界波

    勁旅出山

    香港人在矽谷

    ***

    本文的精簡版9月2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玩臉書的CEO

    隨規模越來越大,CEO的曝光日多,不少初創也開始像大企業一樣,有自己的公關團隊,並關注起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形像來。我見證過許多初創及其CEO的「處女登場」,然而,在宣佈融資里程碑或產品面世的密集曝光後,他們應否「潛水」?許多初創舉棋不定。我認為搞公關不是初創的使命,應有所為有所不為。以下專門談一談臉書。

    初創登場,開臉書專頁是基本動作,問題是,應以公司名義抑或CEO名義開?

    臉書專頁講求互動、貼地、人性化,搞個人臉書專頁似乎理所當然,但我卻認為初創在未摸索好自己的定位之前,要慎之又慎。「小編」應該先問以下三個問題:

    1. CEO有足夠個人魅力嗎?

    初創的CEO應該是他們最好的推銷員,比如蘋果前教主Steve Jobs、Tesla的Elon Musk、雷蛇的陳民亮等,他們深明如何利用本身魅力推銷自己的初創,事半功倍。但在香港,可能是文化使然,具鮮明個人形像、又懂軟銷公司品牌的CEO少之又少。前一田百貨的CEO莊偉忠是我印象中做得比較好的一位,他本身是有多年營銷經驗的高手,又敢在社交平台上大膽嘗試,懂自嘲、不怕抽水,摸索出一條與眾(CEO)不同的路,難能可貴。

    但並非所有CEO都有這種親和力,初創的也不例外。許多初創CEO本身是不苟言笑的人,又把全副心思放在事業上,臉書專頁由「小編」代勞。「小編」既要摸通CEO心思又要懂為其包裝,自問有這能耐嗎?如果沒有,不如先管理好公司的專頁,鍛練好和CEO之間的默契再說。就算需時較久,總比做得不三不四強。

    相關舊文:Sales vs Engineers陳民亮的雷蛇帝國最有價值推銷員

    2. 有沒有「花花轎子人抬人」的效果?

    公眾人物在社交平台上以個人身份互動(例如莊偉忠和林日曦之間的「西班牙香辣/不辣腸」),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明星如是、內地微博上的「大V」也如是。名人們公開過一過招,「花生」指數高,又有「花花轎子人抬人」的效果。但在香港的初創界,似乎並未形成這樣的圈子。即使你的CEO脫穎而出,他可能孤掌難鳴,無法與半斤八両的同行過招,太無癮了。

    3. 做好應付Haters的準備嗎?

    老闆始終是老闆,即使是初創,CEO聽得最多的,始終是動聽的話。如果臉書專頁成功,既能吸引粉絲讚好,但也必然招來酸民(Haters),留言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小編」受點委屈是家常便飯,CEO受得住嗎?如果CEO沉不住氣,過度或不恰當地回應酸民,只怕自招公關災難。再說,「小編」若因心情不佳做錯事,最多弄丟工作;CEO若因怒從心上起而做錯決定,可能押上全公司的未來。Elon Musk一句Twitter戲言招致的代價,有目共睹

    CEO開個人臉書專頁是高難度動作,很少人能勝任。未掌握技巧前,以公司專頁練兵,進可攻退可守。

    ***

    本文精簡版9月1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