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一章

    別人的創業故事寫得多,今天破例談一談自己,當作自立門戶剛好「滿月」的小總結。

    從不覺得有一天會創業。外人只知我出身傳媒,不知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其實是在一家全球聘用四萬多人的本地企業當「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那時覺得當MT很適合自己,只要「做好呢份工」,就能按既定的階𨹥拾級而上,一如讀書考試升班,目標清晰、很安心。

    即使後來認識了在科技界創業的朋友,在這圈中耳濡目染那麼久,也沒誰能動搖我對打工的堅持。但當某個夏日午後,忽然冒出不如試試創業的念頭後,一切卻像上了軌道般高速展開,彷彿過去十年結的因緣,都在此刻瓜熟蒂落,只等一個轉念的發生。

    我不是在吹噓自己的運氣,恰如其反,這些年來觀察別人創業的原因,加上自己經歷這個決定後,幾乎可以斷言:辭工創業的人都是被逼的。好一點的情況,是覺得機會太大,不得不全力以赴;但多數人是因為打工不開心,想脫離現狀才創業的。

    像上月剛決定開業時,和一個先後四次創業的女孩子聊天。她談到最近一次辭工創業前,本在投資銀行工作,每晚九點完成和客戶的電話會議後,才開始自己的生意,直至翌日早上四點。她記得在那段不眠不休的日子裏,只要一投入自己的生意,再累都覺得很開心,反而白天那份工作,雖然錢賺得多,卻沒什麼滿足感。日子一久,下堂求去是很自然的事。我當時感到內心共嗚不已。

    一個月前如果我真的像當初設想那樣,在大機構裏步步高陞,大概沒什麼理由放棄穩定的高薪厚職而自立門戶。實情是,兩年前我告別商會的行政工作後,半年內連換三份工作,最短的一份只做了六星期,直到去年年中遇上剛成立的Central Exchange,才安頓下來。

    此番波折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明白個個月等出糧的打工生涯,看似安穩,實則一切並非操之在我。故當創業念頭一至,便不再猶疑,放手一搏。

    開業一個月來,參與過的項目涉及電競、初創、共享工作間、甚至電影等,未熱好身便要戰戰兢兢赤膊上陣,實在始料不及。

    為此我特別感激Central Exchange的上司Billy So蘇智安,一個月前如果沒有他欣然答應當我第一位客戶,我很可能臨陣退縮。上班的最後一天,他還送我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能在未來受用不盡。這份慷慨,永誌不忘。

    記得曾看過設計大師李永銓的一個訪問,他回憶當年辭工創業時,立下三項原則:一,Pitching唔做;二,唔比deposit錢的客一定唔做;三,一定要見老闆。被行家譏諷為「自殺公司」,「新公司、無名氣、仲要揀客…死亡率好高」,結果他卻屹立了近三十年。

    如履薄冰的我不知自己的生意能走多遠,說不準一年半載後就要灰頭土臉地四處求職,今天記下這一章,為未來的自己打打氣。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較詳盡。

  • 有曝光就是好公關嗎?

    上週初創企業Pokeguide社交媒體上貼文,公開指責港鐵涉嫌抄襲其意念,還請網民「大家可唔可以幫手一人一Tag MTR 入嚟解釋吓」。結果一石激起千重浪,成為最多圈中人「花生」的題材。

    港鐵反應還算快,事件發酵大約12小時後,同樣在社交平台上貼文回應,還「識做」地寫道:「你哋嘅所有comment我都會睇晒㗎」,顯見公關改進不少。

    網絡上「雞蛋與高牆」壁疊分明,幾乎可以說凡「雞蛋」必獲同情與支持,而「高牆」則死得難看。在現實中勢單力薄的「雞蛋」,在社交平台上反而有機會進佔道德高地,擊倒「高牆」。因此當Pokeguide作出「雞蛋的控訴」,振臂一呼請網友「一人一Tag」時,可謂勢不可擋,該帖至今獲近20,000表態或讚好、6,000分享、逾千留言,不但逼得港鐵迅速回應,還獲一些媒體報導。據說該App在香港App Store上的總排名,一度進佔24位

    有初創朋友討論此事時便道,Pokeguide的公關做得好,不費一文,贏得大量曝光,乃初創「上位」示範。真的嗎?是否只要有曝光就是好公關?

    要答這問題,先思考一下:為什麼初創需要公關?初創的第一與必然要務是生存,公關是手段,不是目的。一般來說,初創需要公關或曝光,是為了達到以下增加生存機會的目的:

    1. 吸引融資
    2. 增加用戶
    3. 招聘人才
    4. 拓展業務

    例如9GAG,他們當年從矽谷回流時已獲充裕融資,又有大量用戶愛載,為什麼還要做採訪爭取見報?因為他們決定以香港為基地,需要招聘人才,故藉媒體打響名堂。除此以外,9GAG在香港主流媒體上的曝光實在不多,甚至可以說與他們在香港初創界的地位不大相配,但創辦人Ray並不會為曝光而曝光。

    回到Pokeguide的案例上,這次公關成功與否,端視他們能否藉此機會達到增加生存機會的目的。成名或有助增加用戶下載,甚至吸引同情他們的好手加入團隊,但融資與業務拓展?可別忘了投資者與大企業都是高牆啊。此外,如何令新增用戶成為常用用戶,也要下一番苦功。望Pokeguide團隊好好利用這次橫生的曝光機會,繼續努力做好產品。

    ***

    本文同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相關文章:

    機關槍與聰明彈

     

  • 女創業家速寫

    最近聯同《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共享工作間BLOOM進行了一個小項目#GirlbossHK,走訪四位在香港創業的女生。

    香港的女創業家為數不多,年輕又屬科技界的更少。機會難得,聊以此欄為每位來個速寫,平衡一下《創業群俠傳》的陽剛味。

    袁彌明 – Erica選美出身,後又投身政界,但我認為她最感自豪的,應該是準備上市的生意「彌明生活百貨」。我是她第一批顧客,看著其小店一步步擴張,去年生意額超過港幣一億元,殊不簡單。她多年前開始素顏上陣以短片做營銷,推銷化粧和護膚品格外有說服力。

    黃貝芝 – Xania創業前服務於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乃貨真價實的「中環精英」,卻曾先後四次創業。在辭職創立職位配對網站「Jobdoh職到」前,她晚上九時許才完成工作上的電話會議,然後開始籌劃自己的點子直到早上四時。回憶那段幾乎不眠不休的日子,Xania說不管再累,一到晚上投身自己的生意就感到興奮,其滿足感無法從早上那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中得到,辭職可以說是必然的事。

    高家玉 – Laura是中荷混血兒,卻是不折不扣的香港女。因為一副「鬼妹」臉孔,別人以為她必以英文為母語,事實上她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都經過一番苦功。她是一流的司儀人才,擔當過許多大型會議的主持,夠台型、又專業。Laura十年前開始營運自己的公關公司Lighthouse,口碑好,獲獎無數。

    詹明月 – Juliette也是一名混血兒,我去年曾在「女人幫女人」一文中寫過她。一年過去,公司如今年營業額達港幣四千萬元。最近到過她位於灣仔的新辦公室,裝潢簡潔中見型格,很配合她的時裝平台Goxip。

    美國一項研究指只要早期能成功融資,科技界女創業家的成功率不輸男性。看這幾位女子,的確不讓鬚眉。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