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創業家速寫

    最近聯同《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共享工作間BLOOM進行了一個小項目#GirlbossHK,走訪四位在香港創業的女生。

    香港的女創業家為數不多,年輕又屬科技界的更少。機會難得,聊以此欄為每位來個速寫,平衡一下《創業群俠傳》的陽剛味。

    袁彌明 – Erica選美出身,後又投身政界,但我認為她最感自豪的,應該是準備上市的生意「彌明生活百貨」。我是她第一批顧客,看著其小店一步步擴張,去年生意額超過港幣一億元,殊不簡單。她多年前開始素顏上陣以短片做營銷,推銷化粧和護膚品格外有說服力。

    黃貝芝 – Xania創業前服務於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乃貨真價實的「中環精英」,卻曾先後四次創業。在辭職創立職位配對網站「Jobdoh職到」前,她晚上九時許才完成工作上的電話會議,然後開始籌劃自己的點子直到早上四時。回憶那段幾乎不眠不休的日子,Xania說不管再累,一到晚上投身自己的生意就感到興奮,其滿足感無法從早上那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中得到,辭職可以說是必然的事。

    高家玉 – Laura是中荷混血兒,卻是不折不扣的香港女。因為一副「鬼妹」臉孔,別人以為她必以英文為母語,事實上她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都經過一番苦功。她是一流的司儀人才,擔當過許多大型會議的主持,夠台型、又專業。Laura十年前開始營運自己的公關公司Lighthouse,口碑好,獲獎無數。

    詹明月 – Juliette也是一名混血兒,我去年曾在「女人幫女人」一文中寫過她。一年過去,公司如今年營業額達港幣四千萬元。最近到過她位於灣仔的新辦公室,裝潢簡潔中見型格,很配合她的時裝平台Goxip。

    美國一項研究指只要早期能成功融資,科技界女創業家的成功率不輸男性。看這幾位女子,的確不讓鬚眉。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科技界的男尊女卑?

    過去半年來,矽谷有三大「花生」話題:「尋尋」特朗普、AI人工智能、性別議題。尤以後者最吸睛,並對科企的傷害最大。

    美國職場的性別議題由來已久,今次因Uber管理層的不檢點,導致它在科技界大爆發。話題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是科技女性受到上司或投資者的性騷擾,這發生在Uber和一些加速器與風投身上;二是她們在職場上受到性別歧視,以Google引起的迴響最大。

    我曾和一位居美香港女投資者談過,她說在美國,女創業家較難找到融資,因為投資者會認為她們一旦有了家庭,就會放棄事業,變相令投資者歸本無期;此外,就一般職場情況而言,妻子隨丈夫穿州過省很稀鬆平常,這也有可能令一些本來事業發展不錯的女性,被逼另謀高就。

    因此,女創業家遠比男性少。《哈佛商業週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在文章中引述數據指,在需要融資、高增長的創科界,大約只有9%創辦人是女性;香港也曾公佈一項採自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商的調查,發現100家初創中,只有14%的共同創辦人包括女性,「全女班」初創只有一間!

    科技界的女創業家如此稀少,除受上述客觀條件(如難以融資)影響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女性通常較謹慎。男人創業,即使只有五成把握,也會拍胸脯宣示自己一定能勝任,做了再算;女人呢,即使有十足把握,也只會戰戰兢兢地小步走。我把這個觀察告訴一些初創朋友,不管男女,大多點頭稱是。

    如我,雖然在創業界的日子不短,但直到今天,才鼓起勇氣自立門戶。希望那些好不容易創業成功的女性,發揮女性互助本性,多些襄助有志創業的後輩們,女人幫女人。

  • 港產獨角獸

    港產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初創)終於出現了!

    2013年由五個小子湊合港幣二萬元起家的GoGoVan,周初宣佈與在美國上市的「58同城」旗下子公司「58速運」合併,成為亞洲最大的同城貨運平台。此合併的亮點之一是其交易規模,外界雖然不清楚具體數字,但雙方在記者會上承認是「獨角獸」級,創下香港初創界紀錄。

    此外,併購交易完成後,GoGoVan創辦人林凱源(Steven Lam)將出任新公司CEO,管理包括內地超過100個城市的業務,32歲便擔此重任,值得港人自豪。GoGoVan本已在亞洲共14個城市設點,合併後的新公司,毫無疑問是區內行業龍頭。上市之路可謂指日可待。

    我2014年年初在一個創業比賽上認識Steven,對他留下深刻印象。記得他曾展示一張圖,顯示GoGoVan平台每天處理的訂單數目,和每月登記司機的數目,增幅都以倍數計,可見對原有市場顛覆之劇烈。

    大家還記得GoGoVan面世前,「call van」是怎樣一番光景嗎?你得提前致電預約,但通常久久不獲回覆;call台以人手配對司機和乘客,效率欠奉;最沒自主的是一眾司機,不管該月生意如何,都要向call台繳交定額月費,每張單另外拆佣,收入受限。

    GoGoVan橫空出世後,既釋放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市民隨時可叫車),又為司機帶來工作時間上的自主,使他們從此不必上台,收入多勞多得。四年來,GoGoVan已處理超過2500萬宗交易,融入港人生活。

    但GoGoVan的壯大之路絕非一帆風順,單是向司機徵收佣金一役,就令他們背上「霸權」之名。但這種遭遇非GoGoVan獨有,矽谷先進亦同病相憐。望GoGoVan五子勿忘當日每個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的司機,如何助他們挑戰原來行業龍頭,才能成就今天。只要平台繼續為用家和司機帶來價值,GoGoVan就經得起風吹雨打。

    ***

    相關文章:

    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

    GoGoVan闖關

    Call車之戰

    ***

    本文同日獲《晴報》刊登於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