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告別一姐

    加盟Meta(Facebook)14年的COO Sheryl Sandberg宣佈將於今秋離任,標誌著她和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共治」的年代正式結束。她是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也是建立Meta帝國不可或缺的功臣,但自2016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後,Sheryl Sandberg的光環逐步褪色,並埋下離任伏線。她鼓勵職場女性「挺身而進」(lean in),但一個普通女人若想複製Sheryl Sandberg的成功方程式,恐怕在虛擬世界中實現還容易些。

    (相關舊文:女強人另一半喺邊

    Sheryl Sandberg作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表者,總是在最好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出身中產家庭的Sandberg,1991年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精英雲集的McKinsey短暫地擔任商業顧問一年左右,就被大學恩師、時任美國財長的Lawrence Summers提拔到白宮任職。期間Sheryl Sandberg不但開始在華府建立廣闊的人脈(這在後來Facebook捲入政治風波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因此認識了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並獲後者邀請到Google上班。

    (相關舊文: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

    當時Google只是一間初創公司,距離上市還有好些日子,Sheryl Sandberg一度對新職猶疑,但成功被Eric Schmidt打動,那句話現在已成為傳奇的一部份:「別儍了,你若獲邀登上火箭,趕緊答應,還問坐哪個位置嗎?」Sheryl Sandberg亦不負所托,任職Google期間不但見證了一代巨企的上市,還把本來只有四個人的廣告部門擴展到4000人之多。

    2007年,已在矽谷安頓下來的Sheryl Sandberg,在一個科技界的派對上遇到當時才23歲的Mark Zuckerberg。其時Facebook才誕生不久,用戶人數正在猛增,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初創,但缺乏盈利模式。Sheryl Sandberg和Mark Zuckerberg的年齡相差15年,但二人卻出乎意料地一拍即合,一年後Sheryl Sandberg正式加入Facebook任職COO,開展了矽谷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一段賓主關係。

    Sheryl Sandberg把她在Google開拓的廣告模式引入Facebook,不久便替Facebook拉到福特、可樂、星巴克等廣告客戶,此後更一步步把Facebook打造成幾乎以廣告為99%收入來源的萬億科技帝國。她主政下,Facebook的廣告收入滾滾而來,不喜打理業務的Mark Zuckerberg可全心全意進行產品研發,那是Facebook的全盛時期,也是二人關係最緊密的一段時光。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投a16z的創辦人Mark Andreessen形容,Sheryl Sandberg成功得把自己的名字塑造成一個職銜,他們𣄃下每家初創都在打聽,如何找到「一位Sheryl」。

    她人生中的「亢龍有悔」大約發生在2016年,那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而危機發生時她才喪夫不久,心情並未完全平復。Mark Zuckerberg怪她沒好好把關,以致他要以wartime CEO自居,「出山」收拾局面,二人之間的嫌隙不斷擴大。期間二人都曾出席華府的聽證會,而Sheryl Sandberg的傲慢和精英嘴臉,亦開始曝露人前。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2020年拜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曾有傳聞指Sheryl Sandberg有機會出任內閣成員,她的能力、精英的背景、和民主黨的友好關係、女性的身份等,都是有利條件,可惜Facebook的私隱醜聞頗令她形像受損,致其暫時無法「商而優則仕」。即使如此,Sheryl Sandberg仍可被稱為人生贏家。她到今年秋天才53歲,在進入社會的30年間,先在美國國力最盛的時期(克林頓年代)踏足白宮,再於科技業起飛的年代先後晉身Google和Facebook的核心團隊,一般人一生能有一次這樣的機遇已不容易,她連中三元,可謂今生無憾了。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篇,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抹黑對手有用嗎?

    月前《華盛頓郵報》爆了一樁科技界的醜聞:Facebook聘用政治公關,大舉抹黑TikTok,藉此打擊對手,並期望把年輕用戶爭取過來。

    Facebook任用的公關公司叫Targeted Victory,一向和共和黨「合作無間」,這次被揭發將政界常用的抹黑手段,應用在科技界的商業競爭上,引起公眾譁然。Targeted Victory利用說客和傳媒,大舉散播不利TikTok的消息,藉此引導輿論、製造壓力,冀從形像和政策上打擊TikTok。

    Facebook在公關和說客上的支出向來是眾科技公司之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面對舉國責難,他們在這方面的開銷更是有增無減,公關部門人強馬壯。An Ugly Truth一書也描寫了不少有關情節,但印像中,Facebook主要利用公關工程來「洗白」自己,還不致於「抹黑」對手。難怪這篇《郵報》報導引起頗大迴響。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Mark Zuckerberg為什麼要出重錘對付TikTok?因為TikTok在用戶增長,尤其吸引年輕用戶的表現上,正抛離Facebook。TikTok母公司抖音誕生於2016年的中國,從一開始就以18歲以下的年輕人為目標,在設計和功能上盡量滿足他們的喜好。抖音2017年併購了位於美國的對手Musical.ly,化身TikTok,逐步攻陷美國的年輕人,用戶每天多次登入TikTok、在上面花的時間越來越多…Facebook可謂望塵莫及。

    (相關舊文:抖音突襲巨人

    Mark Zuckerberg對付競爭對手一向絕不手軟,最著名的例子是WhatsApp和Instagram,在發現它們有可能對Facebook造成威脅時,趁其羽翼未豐二話不說將之吞併,斬草除根。WhatsApp和Instagram的創辦人後來都離開了Facebook,並公開對Mark Zuckerberg表示不滿。在那個時候,Facebook似乎尚未用上抹黑手段來對付他們。但問題是,抺黑對手能取得勝利嗎?

    在政治上,抺黑手段也許有一定作用,比如說雙方競爭同一席位,那必然是你死我亡的零和遊戲,要不惜一切代價置對方於死地。但在科技界,抺黑對手卻不一定令自己得益啊。以當今最大的幾家科技巨企FAANG為例,雖說winner takes all(贏家通吃),但他們都有各自的領土,沒有一家能在所有範圍都全勝。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問誰領風騷)

    我記得當年蘋果和微軟也曾是水火不容的競爭對手,但1997年Steve Jobs回歸蘋果重執帥印後卻公開表示,「我們要摒棄『為了讓蘋果取勝,微軟必須失敗』的說法。蘋果若要取勝,蘋果必幹得非常出色。」時間證明,蘋果和微軟都很成功,彼此既相爭又相惜,他們沒有利用政治公關去抹黑對方,反而雙雙在歷史長河留下赫赫之名。

    有些人建功立業,為取得勝利,不介意打造更大的生態,讓對手也有機會分一杯羹;但更多人以為只要對手輸,就等於自己贏,算計太盡,反而滿盤皆落索。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拒絕十億美元的誘惑

    正在看由兩位《紐約時報》記者發表的新書叫An Ugly Truth,揭發Facebook多年來如何靠「販賣」用戶私隱賺大錢。作者們不愧是講故事的能手,有些情節雖然耳熟能詳,但如看編年史般由頭到尾讀一遍,仍然覺得精采。

    美國「IT狗」劇集《Silicon Valley》第一集就出現小高潮:主角Richard Hendricks的產品Piped Piper才面世不久,就獲著名風投與科技巨擘同時看中,而後者為奪心頭好,不惜出價一千萬美元。主角從未試過面對千萬美元的誘惑,如何承受得住?最終他拒絕了,但此後每遇難關均後悔不已,劇集亦因這千萬美元的反差而笑料百出。而在現實中的矽谷,主角Mark Zuckerberg曾面對的誘惑,比這還大100倍。

    (相關舊文:創業煲劇指南

    真實的情節是這樣的:2004年春天,第一代Facebook(Thefacebook)面世,大受早期用家歡迎,並於那年八月得到Peter Thiel佔股10%的50萬美元投資。一年後,Mark Zuckerberg獲引薦與《華盛頓郵報》第三代繼承人兼主席Donald Graham會面,對方很欣賞他,開價600萬美元欲購10%股份,比Peter Thiel的出價高了12倍。交易還未落實,風聲已不逕而走,引來不少科技公司與風投競相出價,其中一家的出價比《郵報》高一倍多,但那未算最誇張;出手最高者是當時得令的Yahoo,對方開價十億美元全購Facebook的股份,時為2006年六月。

    要知道那時的Facebook只是面世才兩年的初創,又未有盈利,居然有人出價肯十億美元收購,那是何等的誘惑,而當時Mark才22歲。Facebook的員工、董事、Mark的顧問等,大都支持他接受Yahoo的交易。十億美元的誘惑逼Mark Zuckerberg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在一個月後終於作出決定: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花那麼多錢,到時最大的可能性,是重新建立另一個版本的Facebook。把眼前的產品做好,才是他真正的目標。認清這點後,他拒絕了十億美元的誘惑。

    如今寫來如同傳奇,但在當時,Mark Zuckerberg拒絕Yahoo收購後,面對的壓力極大,他整個管理層都因此離他而去(哪個打工的能抗拒十億美元的誘惑?僅僅百分之一都足以使人晉身千萬富翁之列啊),令他陷入人生中第一個低潮。以此對照《Silicon Valley》,可見劇情一點都不誇張。

    (相關舊文:一夕暴富的IT少女

    但世事發展往往出人意料。Mark Zuckerberg向十億美元說不一事,令他在矽谷聲名大噪,反而吸引不少力爭上游的微軟、雅虎、谷歌等員工改投Facebook麾下。一個敢向十億美元說不的領導者,志向肯定不容小覷,程式員最佩服的就是這種人。

    一個創業者什麼時候想放棄、什麼時候會堅持下去,最好的考驗就是在面對賣盤的一刻。Mark Zuckerberg才22歲就克服了十億美元的誘惑,這幾乎預示了他將來面對的考驗必將更嚴峻(不日待續)。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