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律師

    我收到C來訊,自稱是中學的師妹。她入行以來專攻和初創有關的法律服務,偶而看到我寫一些關於初創的文章,又隱約記得我的臉,便來相認。師妹不愧是律師,見面前為確保無誤,她還親自向修女校長求證了我的身份(題外話:向母校求證的應該是接到陌生人來訊的我才對,不是嗎😛)。

    我畢業時師妹才唸初中,如果不是她主動相認,我想無論如何也認不出她:眼前的C一頭清爽短髮,杏色寛鬆西裝外套配同色長褲,內搭白恤衫,恰到好處的化粧和首飾,打扮瀟灑入時。

    看她一副能幹的樣子,我便單刀直入問有關她專業的核心問題:「初創為什麼需要律師?」初創的主要目標是求存,重中之重是市場、產品、團隊,法律服務似乎並無逼切性。

    師妹答得爽快:「初創在最好和最壞的時候都需要律師。」她舉例道,許多初創一開始並不注重股權結構(shareholding structure),合夥人之間的權責十分含糊,平時隱忍不發的問題,往往會在他們融資成功更上層樓,或者生意失敗決定拆夥時被引爆。

    又如許多初創為省錢,依賴模塊(template)處理合約,但許多條款都有可酌斟之處,哪些該放哪些該收,最好由懂法律,又有經驗的人把關。此外,給予員工股權(options)的激勵計劃、和客戶之間買賣的合約等,都是容易「出事」和她主要的工作範圍。

    我又問道,主攻和初創相關的律師不多吧?她說很少,自己是個例外,因為港大畢業後跟隨的第一位師傅,恰恰同時是位天使投資者,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接觸許多和初創融資、併購等相關的工作,十餘年下來,成了專家。

    師妹五六年前開始在一家律師樓掛單,招徠生意全靠自己。她說自立門戶後第一個月,收入才數千元,如今總算上了軌道。她當初放棄穩定收入,原來是為了家庭 – 看不出眼前這位幹練的女子,已是三孩之母。脱離打工生涯,掌控自己的時間,是她兼顧家庭最好的方法。

    午飯吃到尾聲,師妹徒手拿起切完的豬鞍骨吸吮起來,展現豪邁作風,逗得侍應大樂,「你真懂吃!連骨的肉是最美味的部份,許多客人為保斯文都不肯吃,把它浪費掉了。」師妹笑笑,繼續啜得津津有味。師妹名字與「超男」同音,看她作風不拘一格,家庭事業都能兼顧,果然沒辜負父母改的好名字。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拒絕十億美元的誘惑

    正在看由兩位《紐約時報》記者發表的新書叫An Ugly Truth,揭發Facebook多年來如何靠「販賣」用戶私隱賺大錢。作者們不愧是講故事的能手,有些情節雖然耳熟能詳,但如看編年史般由頭到尾讀一遍,仍然覺得精采。

    美國「IT狗」劇集《Silicon Valley》第一集就出現小高潮:主角Richard Hendricks的產品Piped Piper才面世不久,就獲著名風投與科技巨擘同時看中,而後者為奪心頭好,不惜出價一千萬美元。主角從未試過面對千萬美元的誘惑,如何承受得住?最終他拒絕了,但此後每遇難關均後悔不已,劇集亦因這千萬美元的反差而笑料百出。而在現實中的矽谷,主角Mark Zuckerberg曾面對的誘惑,比這還大100倍。

    (相關舊文:創業煲劇指南

    真實的情節是這樣的:2004年春天,第一代Facebook(Thefacebook)面世,大受早期用家歡迎,並於那年八月得到Peter Thiel佔股10%的50萬美元投資。一年後,Mark Zuckerberg獲引薦與《華盛頓郵報》第三代繼承人兼主席Donald Graham會面,對方很欣賞他,開價600萬美元欲購10%股份,比Peter Thiel的出價高了12倍。交易還未落實,風聲已不逕而走,引來不少科技公司與風投競相出價,其中一家的出價比《郵報》高一倍多,但那未算最誇張;出手最高者是當時得令的Yahoo,對方開價十億美元全購Facebook的股份,時為2006年六月。

    要知道那時的Facebook只是面世才兩年的初創,又未有盈利,居然有人出價肯十億美元收購,那是何等的誘惑,而當時Mark才22歲。Facebook的員工、董事、Mark的顧問等,大都支持他接受Yahoo的交易。十億美元的誘惑逼Mark Zuckerberg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在一個月後終於作出決定: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花那麼多錢,到時最大的可能性,是重新建立另一個版本的Facebook。把眼前的產品做好,才是他真正的目標。認清這點後,他拒絕了十億美元的誘惑。

    如今寫來如同傳奇,但在當時,Mark Zuckerberg拒絕Yahoo收購後,面對的壓力極大,他整個管理層都因此離他而去(哪個打工的能抗拒十億美元的誘惑?僅僅百分之一都足以使人晉身千萬富翁之列啊),令他陷入人生中第一個低潮。以此對照《Silicon Valley》,可見劇情一點都不誇張。

    (相關舊文:一夕暴富的IT少女

    但世事發展往往出人意料。Mark Zuckerberg向十億美元說不一事,令他在矽谷聲名大噪,反而吸引不少力爭上游的微軟、雅虎、谷歌等員工改投Facebook麾下。一個敢向十億美元說不的領導者,志向肯定不容小覷,程式員最佩服的就是這種人。

    一個創業者什麼時候想放棄、什麼時候會堅持下去,最好的考驗就是在面對賣盤的一刻。Mark Zuckerberg才22歲就克服了十億美元的誘惑,這幾乎預示了他將來面對的考驗必將更嚴峻(不日待續)。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與矽谷連線

    上月初,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來訊,說一位身在矽谷的中大校友想在香港宣傳一項和初創有關的活動,不知我能否幫上忙,為我倆作了介紹。我和這位叫林天然(Philip Lam)的校友隔著半個地球、15小時時差通了一通電話後,才發現彼此的共同朋友甚多。

    Philip在中大數學系畢業後往加拿大的UBC進修電腦碩士,此後留在北美洲西岸,曾加入微軟和蘋果任軟件工程師。四年前港人李景輝(David Lee)聯同幾位離開蘋果團隊的好友創業,成立NEX Team Inc.,Philip也是合夥人之一。NEX旗下首個應用程式HomeCourt不久橫空出世,2018年還登上蘋果發佈會的舞台,聲勢一時無兩。Philip道早從David口中聽說過我,未料到這次終由母校牽線連繫上了。

    (相關舊文:勁旅出山香港人打世界波創業的三個關口

    雖然初創工作繁重,但Philip一直心繫香港,年多前夥同另一位矽谷港人、曾任職著名加速器500 Startups的Edith Yeung成立了一個叫FoundersHK(港創人)的平台,以非牟利性質,矢志助香港成為世界初創之都、把更多優秀的香港初創團隊介紹到矽谷去。這位Edith在香港人的初創圈子也是位風頭人物,經她手融資的初創極多,前面提到的HomeCourt也是其中之一。兩年前她離開500 Startups後自立門戶,以RaceCapital合夥人身份繼續活躍於兩地的創投圈子。

    香港初創常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本地市場太小,二是融資太難,而兩者又互為因果:市場太小難吸引投資者垂青,缺乏資金的又很難突破本地市場。但Philip他們多年來在矽谷遇上不少來自香港的初創人才或團隊,知道本地不乏創科精英,很想助更多香港初創踏上國際舞台。這次舉行為期八週的加速器計劃,望招募優秀的香港初創團隊免費參加,助其踏出邁向世界的第一步。

    執筆時Philip告訴我,已有逾100隊初創報名參加!其中最有潛力踏上國際舞台者將獲挑選進入「加速器」計劃(例如已推出受歡迎的產品、營業額或用戶增長勢頭佳、或團隊與技術水平高者等),並於十月舉行的Demo Day,向投資者如Sequoia、Matrix Partner、500 Startups、Race Capital等作演示。加速器的報名期至7月12日截止,Philip估計最終將有6-8隊出線。

    我曾提及一個叫「矽谷港人論壇」的組織,由一群年輕矽谷港人組成,也有不定期舉行聚會,為當地港人提供職場與社交上的支援。想到不少人離港後即使花果飄零散落東西,仍心繫香港,很是感動。香港雖小,但人才密度高,望更多香港初創如NEX Team般創出一番成就,為後進樹立榜樣,替港人增光。

    (相關舊文:搵工跳槽捷徑?香港人在矽谷

    相關網站:FoundersHK Accelerate 2021(7月12日截止報名)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