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方案融資難

    「眼下我們已成功和園區內20家企業簽約,目標是在一年內,把客戶數量倍增至50家。請相信我們的潛力,向我們注資吧!」

    一位風投向我們覆述他最近見一家初創的經歷,惹得大家忍俊不禁。一家初創以整個本地市場為目標,規模尚且太小難以打動投資者,僅以一個園區為目標的,那簡直是浪費人家時間啊。

    (相關舊文:香港太細冇得做?

    這位風投經驗豐富,有數家市值達「獨角獸」級數的本地初創,在早期已是他的囊中物;再加上其他海外市場的投資,他的戰績可謂相當不錯。可是他慨嘆,感覺上隨香港的初創數目迭創高峰,優秀的項目反而買少見少。團隊的方案似曾相識不在話下,更大問題是他們的視野太狹窄,完全沒有「征服世界」的野心或器量。市場太小、方案太本土的項目,很難滿足投資者的胃口。

    (相關舊文:中國市場這夢魘

    誕生於香港的成功初創之所以這麼稀缺,一個主要原因,是團隊的視野被本地市場所限,其產品缺乏越越本土的發展空間。如果本土市場足夠大,如美國或內地,那產品成功的話,情況還好些。但像香港這種本地市場規模太小的,過了一關起碼還要再過一關,把產品擴展至其他地區,才能給予投資者足夠的想像空間,並以真金白銀來背書。可惜很多團隊就是沒這種恢宏的視野。

    (相關舊文:香港人打世界波GoGoVan闖關

    話雖如此,但若一個團隊堅持以做好本地市場為目標、提供一種只有香港人有需要的產品,也不必刻意違背初心,把產品「扭」到滿足投資者為止,就別去找風投融資吧。風投的胃口是百倍、千倍回報,如果你的方案根本沒這樣巨大的市場潛質,向風投融資,完全是錯配。此類企業的出路,通常是在成為本地市場數一數二的產品、每年賺取穩定回報後,將之售予跨國集團,併入其版圖中。這種企業與那種要利用融資來加速擴展市場的初創,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路,不必以同一套路來發展。

    (相關舊文:本土創業家

    以一開始提到的那家初創為例,他們既已在園區中找到20個客戶,應以這些收入為基礎,逐步開拓,直到把所有潛在顧客都簽下來,屆時說不定每年已有不錯回報,自給自足可以分紅了,根本沒有出售自己股份給風投的必要。

    創業和求職一樣,都要找適合自己的路。把一家公司做得小而美並無問題,不必眼紅人家融資成功、衝出香港,人家自有人家的代價。

    (相關舊文:他成功了你沒有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不信權威的世代

    六月我大部份時間不在香港。回來後與朋友討論、翻看傳媒報導與分析等,想多了解這個月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觸發的連串社會運動。

    6月9日和16日兩場過百萬人參與的遊行、12日發生在金鐘的警民衝突、17日的佔領政總、21日的包圍警總等,這些抗爭有兩大鮮明特點:一,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二,參與者高度採用通訊軟件Telegram和討論區「連登」,對科技運用得心應手。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與其他學者,多次在現場作民調。他6月29日於北角保壘街Brew Note咖啡店舉行的「文化沙龍」上,就「無大台 理解抗爭新世代」為題演講,分享部份民調結果。我以下引述蕭雲在其臉書上紀錄的數字:

    在 9/6(遊行),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26.3%;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44.5%。

    在 16/6(遊行),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30.8%;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57.1%。

    在 17/6(佔領政總),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49.1%;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81.4%。

    在 21/6(包圍警總),22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63.9%;30 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 91.7%。

    兩場遊行中,卅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佔一半左右;到包圍政總和警總時,他們是抗爭的中堅,佔八至九成。

    年輕的抗爭者利用Telegram和「連登」收發訊息和動員,令這些運動前所未有地「去中心化」,即沒有明顯的領導或代表,而每個人都有份參與和推進運動。李立峯稱之為「無大台」,有評論形容這是「Be water」(上善若水)。這種非常靈活的抗爭形態令參與者的投入度更高,而執法者則難以對他們「一網成擒」。

    從管治者的角度看,這些憤怒的抗爭者令人很頭痛,因為他們不服從權威,難以駕馭;但從另一角度看,年輕人們只要受熱情驅使,可以成為社會推陳出新的強大動力,非不得已,才上街抗爭。管治者們能好好聆聽年輕人的心聲、社會能給他們希望與機會嗎?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人打世界波

    去年四月我在專欄文章「勁旅出山」裏寫到,有個朋友2006年趕在Google Spreadsheet之前,創下全球第一個網上試算表EditGrid,一鳴驚人,團隊其後獲蘋果電腦羅致,自此他們落戶灣區。年多前該專欄見報時,這支勁旅剛剛離開蘋果,各人磨拳擦掌,準備重出江湖。

    如今一年過去,勁旅由李景輝(David Lee)牽頭,以NEX Team之名推出結合人工智能的手機應用程式HomeCourt,產品一曝光即吸引《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福布斯》等國際傳媒報導,聲勢一時無兩。

    HomeCourt叫好又叫座,至今經過兩輪融資共籌得400萬美元–投資額不算驚天動地,但投資者粒粒皆星:籃球明星林書豪、兩度膺NBA最有價值球員的Steve Nash、NBA球隊Dallas Mavericks班主兼著名投資人Mark Cuban等,都以真金白銀為HomeCourt背書。

    HomeCourt之所以一推出就受到關注,因為其核心技術相當高超。2004年Michael Lewis寫了一本書叫Moneyball,它幾乎一舉改變了美國整個職員運動界的生態。Moneyball仔細描寫一支落後的棒球隊,如何憑數據、科技、軟件工程師和金融分析師等的協助扭轉命運。該書面世後,運動界從此迷上科技和數據,練習場化身實驗室,運動員鉅細無遺的訓練,亦一一成為可分析的數據,以供軟件發掘出必勝之道。以籃球為例,如今職業籃球隊的訓練場,基本配置都抱括多部攝錄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球員練習情況,再供教練拆解分析,以找出改善之道,一切都客觀科學。

    David告訴我,HomeCourt精妙之處,是能以一部手機取代上述多部攝錄機,並準確無誤地以人工智能,辨別及紀錄運動員成功投球的次數和位置。如此一來,就連業餘與大、中學球隊,都能擁有接近職業球隊的配置,大大提升投籃訓練的效率。如今HomeCourt的用家,除NBA球隊外,還包括大學校隊、美國全部50個州份和跨越50個國家的青少年隊伍。HomeCourt團隊在產品正式面世前,曾大量拍攝Cupertino附近地區的球員投籃片段(見圖;相片由HomeCourt提供),供人工智能分析之用。

    記得一年前,David回港時我們短敘,不諳技術的我問他:人工智能應用在分析投籃上很難嗎?David張開兩手比劃著,我們把用在無人車上的人工智能影像辦識技術,應用在一部小小的手機上啊,你可以想像技術難度有多高嗎。我似懂非懂,後來看到Wired有一篇文章介紹蘋果電腦把人工智能配置加入iPhone,其Head of Software舉例用的應用程式,正正是HomeCourt。我想沒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很難得到這種重視吧。

    HomeCourt有這麼多曝光,但似乎沒有任何傳媒提及團隊核心成員來自香港。多可惜啊,我心想,「港隊」在創科路上,又少一個獲國際認同的機會。但轉念一想,或許這不是壞事,NEX Team團隊的成功,證明哪裏有好的土壤,哪裏就能見到港人企業茁莊成長。香港人應以NEX Team為榜樣,做世界的創業家。

    ***

    相關舊文:

    勁旅出山

    香港人在矽谷

    ***

    本文7月2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