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推銷絕招

    儘管我寫過兩本有關初創的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創業大時代》),但一直很抗拒「三分鐘學會創業」或「創業祕笈」之類的題材。因正如托爾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不信創業有成功方程式。

    今天破例談「初創推銷絕招」,因為發現太多初創忽視推銷的重要。

    大部份初創企業家都是程式員出身,他們的特點是內向、喜歡用邏輯解決問題,但通常不愛社交,也沒興趣為產品做市場推廣。即使他們不說,但座右銘通常是「有麝自然香」,或引述喬布斯名句曰,顧客通常不知自己想要什麼。程式員認為最佳的市場推廣就是做好產品,好產品自然吸引用家、傳媒、天使投資者。他們討厭鑽研「上位之道」,認為把精力花在推銷而非產品上,十分不智。

    矽谷的「初創教父」Peter Thiel卻認為,忽視推銷才大大不智。

    10697181_870238233029355_7287486757841947854_o

    他在其創業天書Zero to One中寫過,任何產品都必須有恰如其份的推銷。一般來說,推銷成本與它產生的價值成正比。如果是價值不菲、涉及全公司利益等幾年一遇的交易(例如融資),必然由這間公司最值錢的人(通常是CEO或創辦人)親自促成。所以大家不難發現,關於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由騰訊主席馬化騰親自向傳媒推銷;涉及Facebook如何打擊假新聞的重要議題,Mark Zuckerberg義不容辭。

    創業家往往是初創企業的靈魂人物,對內推動產品開發,對外更要推銷員上身,落力自我宣傳。一位白手興家的朋友曾這樣形容成功的初創企業家:他們要不是假裝推銷員的程式員,就是假裝程式員的推銷員。我覺得他的形容十分準確。初創企業家必須有推銷員的心態,隨時向用戶、傳媒、投資者、合作夥伴,以致潛在僱員推銷。

    11402781_871984416188070_5486155385177714082_o

    本地初創有不少成功的推銷故事,世界級初創的上位神話更不在話下。如大家感興趣,有機會再講。

    ***

    本文於2017年7月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相片選自《創業大時代》,由楊德銘拍攝。

  • 慈山寺App

    慈山寺這天,天氣非常好。這裏採人流控制的預約措施,所以遊客不多,藍天白雲配古雅的仿唐建築,我們隨心漫步其中,細味這靜好的環境和空間。

    山門是慈山寺中軸的第一道門,門口放了一對青銅鑄造的金剛力士「哼哈二將」,表情甚威武。抬頭是一個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書的牌匾「入解脫門」,落在這裏,很妙。

    入門之後的庭園叫「歡喜地」,在進門的兩邊各種了一株羅漢松,一株經過修剪,另一株則自然而生,為什麼?此設計別有深意,是要我們認識「分別心」,勿執著於比較美醜、善惡、好壞等。庭園另一端設兩個半月形蓮花池,池中蓮花盛放,顏色嬌美。蓮花雖出自淤泥,但自身卻清淨無垢,佛教用蓮花比喻「煩惱即菩提」,先正視煩惱,才能淬鍊出智慧。

    IMG_1422

    從這裏穿過彌勒殿,便來到大雄寶殿所在的「大庭院」。登上大雄寶殿的石梯共分三段,卻一段比一段斜,上坡的路也越來越難。這是把佛陀修行成佛之路的艱難,形像化地表達出來,寓意修行的人必須有堅強的心志才能達到目的。

    IMG_9490.jpg

    我最喜歡普門前面的「洛伽池」。池面平靜如鏡,象徵以般若智慧觀照萬象;但池邊卻有一深坑,這裏的池水流動不已,它代表「我執」,心裏有執著,煩惱便生生不息;池的周圍以石材舖成十二圈同心圓,似池水的漣漪,也代表佛教的「十二因緣」。

    IMG_1399.jpg

    離開普門,便開始接近慈山寺最出名的觀音像了。這座高達23層樓的聖像以青銅鑄成、塗以白漆,它面向一道長長的「慈悲道」,道旁種了十八顆羅漢松。慈山寺以「供水」代替燒香,聖像前方有一制水盂,喚「千處應」(意為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善信需小心奕奕端起一碗水走向觀音像。我們的內心也一如手上的水,要專注當下,才可滴水不漏,平穩到達。

    IMG_1408.jpg

    建議大家臨走前,不妨到普門殿下學習抄經。這裏不但涼快,作為走了半天的休憩之所,而且專注抄經可以放鬆身心,抄完帶回家,是最好的紀念品。

    17966898_1319210638132110_7404421866638969521_o.jpg

    慈山寺處處設計精巧,又寓意甚豐,我沒參加導賞,為什麼彷彿瞭如指掌,寫得頭頭是道?因為我有「慈山寺App」。這小小導航程式由香港的Green Tomato團隊開發,參學的人只要載上自己的耳筒便能邊行邊聽,完全省卻租借耳機的麻煩,這種功能,全世界博物館皆適用。

    常有人嫌香港的科技產品不夠石破天驚,改變不了世界云云。其實科技不必每每像「果汁機」般鬥難鬥大鬥誇張,小而美的產品,方便眾生,也是功德。

    ***

    本文2017年5月1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文經修改、加長、配圖。

  • 玻璃大王與喬布斯

    上週我出席一個有關創業的論壇,它由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任召集人的「香港發展論壇」主辦,其中一位講者引起我莫大興趣:伯恩光學總裁楊建文。

    楊建文是一位作風十分低調的工業家,傳媒曝光甚少,但我湊巧看到最近《經濟日報》一宗地產新聞提及了他

    話說該報上月底翻查近期約30宗貴重物業買賣(涉及總樓價約130億元),最大額的一宗,成交價達28億元,單是印花稅都耗費8.4億元,為山頂普樂道一、三、五號,其買家就是楊建文。

    我從沒聽過楊的名字,上網翻查一下,赫然發現,在今年年初《福布斯》公佈的最新香港富豪榜上,楊首度晉身十大富豪之列;不但如此,他還是榜上唯一一位工業家(其餘除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外,全屬地產商)。《福布斯》估計其身家達83億美元。此前彭博社更將他列為全港富豪第三位,估計其財富高達118億美元,是近20年來香港首位非地產商位列富豪前三甲。

    說回該論壇。楊建文的伯恩光學是蘋果手機最主要的玻璃屏幕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玻璃面板製造商,除蘋果外,三星、HTC等都是其客戶,估計佔全球生產量逾一半。論壇上陳啟宗提及,伯恩每年營業額逾300億港元。楊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業,當時廿多歲,是首批回國開設廠房的港商之一,今其深圳及惠州廠房聘用工人達12萬。

    伯恩光學初期生產手錶錶面,因敢於創新求進,生意不錯,後來轉型為Motorola、Nokia等生產手機玻璃面板,業務因此急速成長。楊在論壇上說,手錶的訂單每宗以萬計,手機的訂單則以百萬計,可見業務增幅之鉅。但這還遠未到伯恩的高峰--伯恩有今天,還因為一個神話:Steve Jobs喬布斯。

    楊建文在論壇上說,iPhone最初的設計沒有採用玻璃屏幕,而是塑膠。一天「教主」從褲袋中摸出iPhone時大驚失色:有花痕!iPhone豈不是連Motorola都不如?找來總設計師Jonathan Ive一問,才知Motorola用的是玻璃面板,所以不會刮花。追求完美的教主聽罷,果斷下了一個決定:所有iPhone全部換上玻璃屏幕!就這樣,一句話造就了一個百億香港富豪。

    我親自向蘋果中人求證過,此故事並非以訛傳訛,只是敍述略有誇大而已。喬布斯真是一代傳奇,他身上哪怕再小的故事,都是神話。

    ***

    上文2017年4月28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