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Facebook得天下

    剛宣讀首份施政報告的特首林鄭月娥勵精圖治,據說上任不久便向每個局下了一項「柯打」:開設臉書專頁,加強官員與市民的互動。這可急煞一眾走馬上任的新科政治助理們,上哪兒去找那麼多「小編」回來?

    不少香港官員對臉書Facebook不存好感,覺得那不外是寫寫「抽水」文、換來一堆「嬲嬲」的平台而已。但在美國,Facebook不僅是宣傳渠道的一種、傳統廣告的替代品,更是助政治家得天下的超級武器。

    特朗普競選辦的「數碼總監」Brad Parscale本來名不經傳,但因為當局調查俄羅斯干預美國總統大選一事而曝光。這位41歲、6呎8吋高、長著一臉大鬍子的共和黨人,利用龐大數據庫結合Facebook的精準廣告功能,把希拉莉千挑萬選的競選團隊殺個措手不及,成功助素人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

    Brad Parscale的殺手鐧是全自動化的精準定位廣告。他利用程式,每日製造數以萬計低成本數碼廣告,往往把一樣的廣告內容,配上不同的字眼、圖片、顏色等,然後利用Facebook的精確廣告操作,把不同版本的廣告發送給不同的選民,目的是增加每名目標受眾收看廣告的機會。

    比如說他通過市場研究,知道「鐵銹帶」(Rust Belt,美國沒落工業區)選民關注基建議題,他就製作蹋橋等能引起他們注意的廣告,並利用Facebook精確地發送給當地選民,呼籲大家投票給承諾大搞基建的特朗普。

    一鳴驚人的Brad Parscale可算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大學畢業後曾在加州一間軟件公司工作了數年,千禧年初科網泡沫爆破後搬回老家德州,開設公司替別人寫網頁糊口。有好一段時間,他守在書店裏兜生意,看誰拿起教人寫網頁的書就上前自我推銷。2011年,他收到特朗普集團的邀請電郵,為其製作了第一個網頁,此後迭有項目跟進。去年特朗普集團出價1500美元,著他兩天內製作好一個競選網頁,豈料因緣際會下他超額完成,最終整個項目結帳達9400萬美元(當中有不少是給Facebook的廣告費)。

    為特朗普競選一役雖然成功,但Brad Parscale的手法也引起不少爭議,被質疑操控選民心理,但他概然否認。政治宣傳本來就是蠱惑人心的一種,哪有純潔可言?所以他懶理外界評價,早已著手特朗普2020年的連任競選了。

    參考Brad Parscale的例子,說不準某個不大得志的程式員,就是助官員勝出下一場選戰的皇牌,各位政治助理們努力加把勁了。

    ***

    本文內容參考CBS News節目60 Minutes: Secret Weapon

    ***

    本文精簡版於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林鄭推創科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宣讀其首份施政報告,事前有一中一英兩份報章找我幫忙,預約一些初創或投資者發表意見。為此我花了一點時間掌握內容,今天便就創科的部份寫幾句。

    施政報告內容和初創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 科研將由佔社會GDP總支出的寥寥0.73%,倍增至1.5%
    • 減稅,年收入二百萬港元或以下的企業,利得稅由16.5%減少一半至8.25%
    • 特首本人親領一高層次、跨部門小組,統籌有關創科的發展
    • 啟動五億元人才計劃,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 數碼港將為年青人提供二萬呎的共享工作間
    • 在政府採購上,將本地科技的應用納入考慮條件

    眾政策中,主要亮點有二:大增科研開支,和特首親自督導創科發展。

    不敢妄斷這些政策在實行時,會否有魔鬼在細節中、出現荒腔走板、明益自己人…等之類,純綷就觀感而言,這對香港的初創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因為這是港府第一次在姿態上,如此清晰勇進地表現對創新及科研的支持。

    我有許多從事初創的朋友是自由市場派,堅持成功靠自己,不靠政府政策驅動或扶助,所以相對於派糖等小恩小惠,他們更想得到的,是社會的認同。如今科研開支大增、「話事人」親自領軍,不論對政府內部、對本地社會、甚至對國際市場而言(尤其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都在發放一個不含糊的訊息:香港創科優先。這對初創而言固然是強心針,對有志投身科創的年青人來說,他們將來就業,起碼不會引來親友太多懷疑目光。

    不要小看「擺姿態」對推動創科的作用。政策要推行到底,常會受到既得利益者、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部門的山頭主義等阻礙,支付與金融創新便是一例。如今阿姐話明創科優先,自然有助打通關節,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好文有價

    人稱「高建」的「拉闊遊戲」CEO高重建是我最佩服的創業者之一。他以港人身份進入內地手遊市場並報捷,已屬少有;再加上高總作風特別具人文情懷,生意做得成功也沒丁點市儈味,倒日益像個文青。

    最近高建向我「劇透」,說他正在「趕緊件新野」,是「好玩的東東。希望對作者有點幫助」。上週終於現了一點端倪,原來他要搞現在創投界最炙手可熱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發行LikeCoin,改變網上資訊免費供應的怪像。

    暫不知道LikeCoin的具體用法,但可先簡單分享一下高建的想法:網上資訊無限供應,讀者早已習慣那是廉價甚至免費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內容供應平台通常以廣告模式賺取收入,流量越高的內容,廣告價值越高,久而久之,網上充斥以吸眼球為主的內容。結果,平台(如Facebook或Google)賺取了最大筆廣告收入、內容供應者漸趨以吸眼球為目的,深度好文得不到應有回報、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大打折扣,因為忙於把不斷彈出來的廣告關掉,不勝其煩。高建大概是想以LikeCoin代替「按讚」,使好文有好價。

    其實「知識有價」此想法已漸漸得到重視。最佳例子是內地的「羅輯思維」。羅振宇本科唸傳媒,曾為中央台的主持人,他2012年年底創業,以一台攝錄機和一張嘴巴,每週錄製一條約50分鐘的影片,就特定題目侃侃而談,還推薦書單。此「自媒體」正當「知識網紅」的風口,大受歡迎,五年來共推出了205條短片,在各平台上被累積瀏覽逾10億次。今年三月,羅振宇宣佈「羅輯思維」將改以「得到」App傳播,不再推出新影片。當時「得到」App的註冊用戶為558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超過45萬人。

    「羅輯思維」不但受讀者歡迎,更獲投資者青睞。稍早前網傳一份它的pre-IPO融資文件,顯示其正準備融資9.6億元人民幣,估值高達70億元,還計劃2019年上市。

    從高建到羅振宇,也許扯得有點遠,但他們之間隱隱有著關連,就是認同「內容有價」。我作為寫作的人,又是讀者,對此沒理由不支持。

    ***

    相關舊文:

    消失的觀眾(上)

    消失的觀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