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與教學

    撰寫本欄以來,有個題材我寫得格外少:教育。也許因為自己對教育科技(EdTech)的接觸不足,也許是教育的問題令我一碰它就頭痛,結果對這個題材,我幾乎空白。然而今天碰巧是開學日,不寫一點和學習有關的題材說不過去。

    我幾年前應邀在大學兼職教授一門碩士課程,碰巧遇上三年疫情,結果全程移師網上進行,學生們上課時大都不露臉,互動又少,教我頗不習慣,還戲稱自己成了「期間限定網紅」。除網上授課外,另一因為在大學兼職而接觸一項新鮮事,是使用現今大學普遍採用的Moodle系統。Moodle作為開源的學習平台,功能十分多,但我僅僅用它來上載給學生們的筆記(也就是上課用的投影片),所知有限,心得欠奉。

    (相關舊文:學做網紅

    我有朋友從事教育科技,在英語國家招聘了一批中小學老師,利用自己開發的網上系統作輔助,讓他們越洋教授華語學生英語。課程在疫症爆發期間大受歡迎,不但為老師們帶來額外收入,也使學生們在足不出戶下維持學習進度,十分成功。對比自己有限的網上教學經驗,我覺得他們脫穎而出之處,是從一開始就以網上教育為基礎,並非因為疫下社交距離措施所限而被迫移師網上教學,所以給予老師的配套和資源十分到位,大大減少因為老師不熟悉科技應用而產生的不適應。

    (相關舊文:網上課程初探通往快樂之路

    相對當老師的需要克服科技門檻去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應該幸福得多。充沛的網上資源和科技學習工具,可大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若再配合人工智能的輔助,今天一位學生交出來的功課,質素應該比其父母輩的好得多。這是否代表學生們得到更愉快的學習經驗、更明顯的學習效果?

    顯然我的教學經驗太少,對此並無頭緒。但思考這問題令我回想起多年前、當我在一份報章當實習記者時,被分派採訪一位成功的敎學家,談到科技與教學。他說,我相信再過一百年,最好的課堂經驗,也不是老師弄出什麼奪目繽紛的投影片或採用令人嘆為觀止的新科技,而是踏踏實實講一節課、提出具啟發性的問題,令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回想自己最美好的上課經驗,也大致如此。

    這番話令我印像很深,以致一直受它影響,嚮往樸實無華的教學交流,而沒用心發掘科技在授課中發揮的效果,也總寫不出好的教育科技題材。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復常之路

    本周起香港終於實行入境「0+3」檢疫安排,展開與國際通關之路,要回覆疫前的全面自由出入境,相信也指日可待。被疫症折騰整整三年,我們終可開始復常了。

    但說到「復常」,恐怕有些常態早已被改頭換面。疫症為生活和工作帶來的一些「新常態」,相信以後仍將長伴我們:

    一,網上活動

    Zoom會議和虛擬活動是因應社交距離措施而迅速普及的產物,即使很多人不歡迎它們,但也得無奈接受。不久前我和大學商量搞個和就業有關的分享會,大學想在周末舉行,望吸引舊生回校,我建議最好在上學日的黃昏時分舉行,這樣多多少少有些學生出席,場面不致太冷清。那要上班的舊生趕不及回校怎麼辦?學校問。我說現在的觀眾已被習慣參與網上會議,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從眾,讓那些想參與又不想長途跋涉的觀眾有所選擇。雖然多一重準備功夫,但這也是讓主辦方兩全其美的做法,既有現場交流的氣氛,也能擴大觀眾接觸面。

    (相關舊文:疫市贏家虛擬活動的優劣

    二,遙距辦公

    對上班族而言,疫下最大的「回報」,是不必通勤工作,節省許多交通時間,又能兼顧家庭。有些企業,尤其是進取的科技公司,索性完全摒棄辦公室,讓同事全面遙距工作,成為它們的另類吸引力。雖然仍有許多企業的管理層不喜歡這種工作模式,覺得如此無法全面衡量員工表現,也妨礙團隊工作與交流,但也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或提供不時遙距辦公的選項給員工。我覺得對許多才踏足社會就能遙距工作的Z世代而言,更大的衝擊是令他們反思「朝九晚五」的意義,將來有更大機會成為斜槓或自僱,發展和上一代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模式。

    (相關舊文:不通勤不是夢聚天下兵器

    疫下同樣迅速普及的網購與外賣,相信日後也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只不過,購物與外出用餐的體驗難被取代,再加上寛入境檢疫後出門旅遊的人一定急增,網購與外賣平台的生意或會受挫,這些企業的復常之路可能格外顛簸。

    (相關舊文:初創的押注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名人也創業

    我把「廖碧兒」和「方力申」的名字同時鍵入Google Search,並沒有太多搜尋結果。最早的新聞發生在2006年,他們都出現在電視節目《美女廚房》中,方力申是主持,廖碧兒任參加者;較近期一點的則有上月的新聞,二人同時出席一位藝術家的書法展覽。其他可謂絕無僅有了。沒想到就在這篇文章見報的當天,他倆將難得地同台亮相,並且用名人以外的身份:創業者

    貿發局(HKTDC)一連三天舉行「創業日」,方力申和廖碧兒都躋身其中,是第三天一個對談節目的參與者,題為「名人創業家 – 踏上成功路」,由我擔任主持。我對娛樂新聞所知有限,若不是主辦單位的邀請,渾然不知兩位名人原來都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一位是酒商,另一位開辦游泳學校。我臨急抱佛就二人的背景做了一點資料搜集,發現他倆除了同時身為名人和創業者外,還另有一些共通之處。

    首先二人年紀相仿,出道的時間也差不多。廖碧兒1979年1月出生,2000年當上溫哥華華裔小姐冠軍,2001年回港參選國際華裔小姐奪魁,同年加入成為無線電視藝員,晉身娛樂圈。她在加拿大出生與長大,中文並非第一語言,但這些年來在港發展,已練就十分流利的廣東話。方力申比她小一歲左右,因祖父和父親都熱愛游泳,從小就被發掘出游泳天份,曾代表香港參加2000年悉尼奧運,並在200米背泳及400米混合泳中打破香港紀錄,其中混合泳的紀錄值到2021年才被16歲小將衛恆恩(Peter Whittington)打破。他2001年加入娛樂圈、2004年於港大商學院畢業。

    毫無疑問,廖、方二人都有天份、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勝、而且成名得早。

    此外,他們都從興趣中打下創業的基礎。方力申無論泳術或「飛魚」形像均深入民心,他2018年開辦泳術學校Hong Kong Swimming Academy可謂完全符合founder-market fit的教科書定義:”Founder/market fit means the founder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they are entering, and are people who “personify their product, business and ultimately their company.””但方力申創業並非如他游泳般「贏在起跑線」,因為他碰上的時機不對,先是社會運動,再來是疫情衝擊,苦撐了三年才收支平衡,箇中壓力可想而知。

    至於廖碧兒,據說是入行後才發掘出品酒的興趣來的。她2008年在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加州Napa Valley找到一塊酒地投資,開始生產以自家品牌Bellavizio命名的葡萄酒,後來再創立網購平台Wine Maven,本身還考獲國際品酒認證Level 3資格,對品酒、釀酒的學問,一點也不馬虎。

    (相關舊文:何詩蓓的成功方程式

    我雖接觸過許多創業者,但很少和擁名人身份的打交道。難得貿發局找到的廖、方二人均具非常鮮明的形像,除關於創業的一般問題外,我還想有針對性地與他們談兩個話題:

    一是運動員創業。「魔術手」Magic Johnson、Michael Jordan、LeBron James等,都曾是頂尖世界級運動員,繼而轉型當上企業家。優秀的運動員和企業家是不是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相關舊文:奧運精英給初創的啟示

    二是女明星創業。大部份有關廖碧兒的新聞,都是有關她感情生活的八卦。女性創業已背負不少標籤了,何況是漂亮的女明星。她如何應對別人對她創業熱誠和能力的質疑?

    (相關舊文:女人創業難女人創業 先苦後甜女創業家逆轉勝

    你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大概正為此次對談作最後準備。活動是線上舉行的,如果來得及的話,歡迎報名參加;要不,如果和兩位嘉賓聊天後有好聽的故事,改天再寫專欄和大家分享。

    附:對談全紀錄(YouTube)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