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不要來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計劃徵用饒宗頤文化館的旅館「翠雅山房」作檢疫中心,供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及沒病癥者入住。「翠雅山房」位於山上,距美孚市中心民居約5-10分鐘路程,但美孚居民對安排不滿,發起抗議。

    病毒來勢洶洶,居民對家園與檢疫中心為鄰的恐懼,可以理解。如果來的是Google總部,大家又會欣然接受嗎?

    Google決定在加州聖荷西市(San Jose)興建新總部(campus),預計佔地600萬平分呎,以容納25,000名僱員。當地政府對此喜不自勝:Google的青睞,代表更多稅收和就業機會(想當年Amazon決定「選都」時,幾個大城市還要互相「競投」 ,如今Google將成囊中物,聖荷西卻全無對手);但始料不及的,是當地居民對此並不歡迎,多番抗議。

    說穿了,都是貧富懸殊惹的禍。年多前我在文章「灣區不易區」裏寫到,近十年來因為科技行業在矽谷發展蓬勃,令灣區的「士紳化」(gentrification)情況日趨嚴重。高薪的科技行業從業員源源流入,區內生活指數猛增、住所供應不足,灣區漸成「不易區」,有些地區甚至難以聘請教師或消防員,因為他們無法負擔高昂租金與生活費。灣區的仇外與仇富情緒,可想而知。

    聖荷西位於矽谷南端,幅員廣闊,本身也是個人口多、收入高的大都會。Google欲選址火車站附近,便利來自三藩市南部的同事上班。他們與當地政府就「建都」的磋商始於2016年底,迄今已花掉4.5億美元購置選址附近的物業,「新都」計劃2024年峻工。能否落實,還看與當地市民的討價還價。

    兩年前蘋果耗資50億美元在Cupertino興建新總部,卻被比鄰居民垢病增加了10,000個車位,但沒增加房屋供應,加劇樓市供應失衡。汲取有關教訓,Google此番「建都」絕不掉以輕心,一方面許諾十億美元,在三藩市灣區捐地、建屋,另一方面捐款予為露宿者提供庇護的慈善機構,盡量將「建都」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減少。

    財可通神,科技巨企近年已學乖,在灣區「攻城掠地」時不忘用錢收買人心。除Google外,Facebook也承諾興建可負擔居所,並為住在Palo Alto的教師們交租—只要租金佔其薪金三成以上,Facebook補貼多出來的部份,平均每年每人逾3萬美元;蘋果亦撥出25億美元擬在加州開發廉價住所。

    富可敵國的巨企為擴張東征西討,不惜承擔部份公共服務,以爭取地區人士的支持,不管其「初心」如何,到底擺出願意磋商的姿態。反觀我們的政府,在推出政策時,可有把香港人作為持份者看待?

    ***

    相關舊文:灣區不易居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新書出爐

    年初就在嘟囔,想出一本書,以女創業家、職業女性為主題。這事行行停停,來到今年的最後兩個星期,終於有把握宣佈,新書要出爐了。

    這將會是我第三本關於創業的書。第一本《科網六子蕩寇誌》大約十年前面世,當時「Startup」對大部份港人來說是個新鮮字、「初創企業」這個詞幾乎沒人用過(我當時在書中用的是自行翻譯的「始創企業」),我寫了六個廿多歲的朋友,如何展開他們驚心動魄的科網之旅;第二本《創業大時代》在2015年出版,兩書相隔不過五年,香港的初創生態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創業熱潮方興未艾,該書寫了一系列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企業,其中最少兩家,今已成為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unicorn)。

    即將出版的這本新書和前兩本不同,而又一脈相承。相似者,乃三本書都和「創業」這大前提有關;不同者,則每本書都代表一種不同的創業階段或心態:《科網六子蕩寇誌》寫的是嶄露頭角的年輕人,《創業大時代》寫一批或躍在淵的企業家,而新書則聚焦一個在香港未成氣候的議題:女性與創業

    前面提到這本書終於有把握出版,因為出書的三個關鍵條件均已達到。首先《晴報》前總編輯潘少權介紹了本書編輯唐惠苓小姐給我,她不但慨然答應替我出版,還告訴我,之前曾替我兩本書寫過介紹。這份知遇之感,怎不教我感激涕零呢?

    其次,全書的所有文章都已選編好。第一章暫名為「她的創業故事」,是15個中外女創業家的故事,篇篇不同,個個精采,希望總有一位能帶來啟發;第二章「她的職場挑戰」,綜合個案與觀察,寫一些職業女性常遇到的「陷阱」,最常見的莫如不敢展現鋒芒,避免成為眾矢之的;第三章「她和他的轉型之路」,除幾篇我自己由打工轉為創業的心路歷程外,更把觸角伸延到90後和千禧世代,他/她們的職場觀和上一代大相迥異,這章希望能引起新一代共鳴,不限於女性。

    最後,我還請了三位好朋友替這本新書寫序:Paxxioneer創辦人何靜瑩上市公司主席袁彌明教英文的蕭叔叔。在我心中,他/她們各自具備一些特點,和本書至少一章的精神不謀而合。

    書名還未想好。我向編輯建議《女當家》,封面模仿時裝雜誌Vogue香港版五月號的封面,是一個叉腰的女人。可這個形像有點兇巴巴。你有好提議嗎?

    相關舊文:

    何靜瑩 非一般女子

    袁彌明 女創業家速寫

    Uncle Siu 無人不識蕭叔叔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不要浪費彈藥

    兩個90後少女J和K,大學畢業後合夥創業。產品是「半客製化」胸圍,讓客人先作3D掃描,得到準確的量身尺寸後,再通過她們的平台訂製內衣。大約三週後,客人就可以收到仿如度身訂製的合身胸圍了。

    我問她們為什麼想做這產品。J答,身邊的女生都很喜歡網購成衣,卻很少網購內衣,因為未試過,擔心買到不合身的。K修讀內衣設計,發現很多女生對自己最貼身的衣物了解有限,在她們未推出3D掃描前,曾容許客人自己量身,然後到網頁輸入尺寸訂製內衣,竟有人「量錯十多厘米!」教她瞠目結舌。二姝想藉這個產品,助女生找到最舒適合身的胸圍。

    她倆在學期間已得到大學的創業基金支持,投身這個項目近四年,但生意增長緩慢。小妮子們曾花過一點錢在社交媒體上賣廣告,可是吸納每個新顧客的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竟達數百元,根本無利可圖。她們通過朋友找上我,想看看有沒有法子幫她們增加推廣的效果。

    我一邊細細品嚐Lady M的伯爵茶千層蛋糕,一邊聽兩位女生你一言我一語地描述,聽完後我輕輕搖頭,微笑著給她們說:「別浪費彈藥做推廣了,你們還未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

    小妮子們看來大惑不解,我扮哂old seafood地向她們解釋:「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好比開車走上高速公路,條路順哂,一加油加速(市場推廣),可望很快到達目的地(產品銷售成功)。未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前就加速,有如在小路上盲頭烏蠅般橫衝直撞,還不傷亡慘重嗎?」

    她倆似乎不抗拒這些不負責任的意見,於是我繼續口若懸河地噴口水。我說,你們找到一個龐大的市場,即少女的網購市場,挑得好;此外,你們也找到市場的痛點,就是女生買不到合身內衣的煩惱,也不錯。可是你們提供的產品,卻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市場的問題:可供客製的配套有限、產品欠突破,所以無法令生意做大。

    我說認識另一家本地初創,針對的也是網購成衣不合身的問題,方案亦抱括一台3D身體掃描機。但這家初創的產品與兩位少女的頗不同:客戶量身後會得到一個3D「替身」(avatar),並可與多家品牌的網購平台對接。客戶利用「替身」,就可放心地「試穿」平台上成千上萬的衣服,體驗暢順之餘,還可減少買錯衫的機會,初創則從中抽佣。我覺得這家初創的product / market fit比較好,生意大幅增長(scale up)的機會也更高。

    少女聽完後若有所思,我接著有會要開,只好與她們怱怱告別。轉身時我心想,這產品頗有噱頭,加上由兩位少女主理,略為包裝一下,不難吸引媒體報導,拍照拍片也有看頭啊。可是我竟著她們「不要浪費彈藥」,這不是和自己的生意過不去嗎?看來我要檢討自己的product / market fit了。

    相關舊文:

    珍奶販賣機
    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