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下半場

    大概身邊創業的朋友比較多,一旦生意上了軌道,只要他們保持謹慎理財的好習慣,年紀尚輕就步入「收成期」的居然不少。其中一些看了我上月初的文章「收成期的煩惱」後,頗有共鳴。

    (相關舊文:收成期的煩惱

    「收成期」的指標是財務自由,一個人不必再為口奔馳,可以每天從心所欲,做想做的事,這願景多美好。近年在歐美新一代中,所謂「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 即「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之說大行其道,信奉此道者一踏出社會便拼命賺錢儲錢,以30歲左右退休為目標,其中不少「達標」者還以此著書立說,令人豔羨。只不過越來越多人發現,提早退休、無事可做,原來並不如想像中快樂。

    美國有一位理財專家Sam Dogen便是個典型例子。他出身投資銀行,每年把一半薪酬存起、九成花紅用作投資,結果30歲已獲淨資產100萬美元、34歲達300萬美元,每年單靠投資帶來的被動收入就有8萬美元,足夠提早退休,與毫無意義的會議和討厭的同事講再見。可是在這之後好一段時間,他的生活並不如想像中快樂。他出現了身份危機(不知怎麼回答一個簡單問題:你做盛行?),而且與仍在營營役役的同輩格格不入,生活非常無聊。他因此領悟到,提早退休、財務自由不是快樂之源。如果「收成期」也不是奮鬥的目標,那什麼才是?

    (參考文章:45-year-old who retired with $3 million says ‘getting rich’ didn’t make him happier—here’s what did

    我連「收成期」都談不上,哪有資格指指點點。但偶而接觸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林本利「退而不憂」,頗有啟發。

    林本利49歲從理大退休,展開「人生下半場」,他把部份退休金用於股票投資,每年賺取一定的回報,在累積足夠經驗後,他開班授徒,分享理財之道。我聽過他講課,覺得他樂在其中,感受到其生活上的富足不止來自理財上的收穫,更來自「授人以漁」的快樂。教書、發表文章令他生活有寄托;學生有進步、職員有糧出使他感到生活有意義。那才是金錢也買不到的喜樂。

    說穿了,「唔使做」未必使人快樂,「做有意義的事」才是快樂之道。收成期有煩惱, 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生活沒有意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下半場正好擺脫名利枷鎖,投身有意義的事,那才叫幸福。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Vendors vs Experts

    上周提到我近日「回歸數碼港」,在一家web3初創效力幾個月。這家初創在COVID期間開始實施遙距工作,許多員工習以為常,著他們回到辦公室工作,反而有幾分為難。

    這種情況頗普遍,不少初創因此取締辦公室,實行全面遙距工作方案,其中一些還進行得相當不錯。我認識的一家,公司每年的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早在COVID前已開始實驗遙距工作,員工遍佈世界各地。這家初創的編制十分精簡,廿來個成員個個獨當一面,總攬核心工作,其餘差事,因習慣遙距之便,盡量承包外判出去。外判商也分兩種,一種他們稱之為vendors(承包),另一種為experts(專家)。兩者有何不同?

    它的CEO向我解釋其中差異。他說,我們把自己有能力做、但不想浪費時間做的工作交給vendors;把我們想做、但不夠能力做好的工作交給experts。像會計、簿記等重覆性高、複雜度有限的後勤工作,交予可靠的承包商已足夠安心;若公司偶而遇上棘手的法律問題,或有新產品發佈要做全球宣傳,他們就千挑萬選找出最好的專家,把重任交付對方。

    一般來說,承包商的選擇比較多,隨時可替換。專家卻是萬裏挑一的,一出手必然百發百中,果斷乾脆解決問題。看電影就不時出現這樣的情節,遇上什麼難題,只要某某出手,一定水到渠成。

    我覺得這位CEO的觀點,對外判商而言也很有啟發性。近年工作模式出現劇變,不少人脫離大企業,自立門戶承包生意,其中有幾多是容易被替換的vendors,疲於奔命;有幾多可成為無可取代的experts,等別人叩門?

    換個角度看,承包商雖說容易被替換,但通常身處的市場很大,只要肯接客就能維持生計;專家表面風光,但要建立這樣的權威,一定要經手過別人都辦不到的複雜項目,而且往往要不斷挑客、挑生意,才能做到獨樹一幟。做承包還是當專家,和個人的選擇和定位有關。

    (相關舊文:戒掉月薪這種癮九十後上流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回到數碼港

    早上我在健身室做完運動,痛快地淋過浴後,上街買了一點外賣,準備好好享受。此際我的電話響起,來電者是我的好朋友,一位web3初創的CEO。

    「你可不可以幫我?」這是他劈頭的第一句話,語氣又焦慮又帶著猶疑。

    因為幣市長期低迷,他們去年年底精簡了人手,卻沒想到之後發行的NFT居然十分成功,致工作量急增,碰巧一位得力助手因病入院,結果要在人手短缺下應付排山倒海的工作,不得不告急。

    他大概也算準了我這人頗講義氣,定會幫他,所以也不轉彎抹角,開門見山便道出窘境。於是我答應他,下周就去他公司報到,每周三天,與他並肩把這難關渡過了再說。

    朋友的辦公室在數碼港,對很多人來說長途跋涉到這山旮旯地方上班實在折磨,但我自立門戶前曾在這兒工作過四、五年,對數碼港頗有感情,倒也不介意。只是要我這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獵人」,忽然轉型為晴耕雨讀的「農夫」,頗不習慣。念在多年情誼份上,且自忍一忍吧。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

    上班數周,親身投入web3初創的世界,有幾點觀察。第一個感受是:怎麼竟沒有人上班?說完全無人在辦公室是有點誇張,但每天回公司報到的,似乎只有負責財務的高層,此外就數我和當CEO的朋友留在辦公室的時間最多。其餘負責產品、營銷、開發的,都很少回辦公室來,以遙距工作為主,這是三年疫情為工作環境帶來的一個主要轉變。

    復常後許多企業已全面取消遙距工作,但科技公司卻是例外,因為科技公司有許多以結果而非工時衡量成績的職位,如程式員,頗適應遙距工作的模式。但不少管理層也留意到,在全面遙距工作的情況下,有些員工的生產力並不如前;而需要團隊間緊密溝通的工作,也不宜全面遙距進行,因為許多洽商和交流都是即時或即興的,需要同事們同時同場才能有效地進行。以我和朋友為例,「朝夕相對」下可不時討論許多問題,大家的工作效率都很高,幾乎達到「一日解決一個問題」的境界。

    一家公司要取締或減少遙距工作,或多或少會引起員工們反彈,但不改又如何提升他們的生產力和溝通效率呢?須得有個中間落墨的方案,才能圓滿解決。

    (相關舊文:搵食與返工雕欄玉砌應猶在

    另一個觀察是,開發和推廣web3產品,與web2的做法大相逕庭。Web2是個產品主導的時代(product driven),好產品自然有好口碑,配合各種數碼營銷手段,不難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但web3是個「社群導向」(community driven)的時代,如何增加社群黏性、維持社群熱度,對web3產品如NFT的成敗極為重要。

    Web3產品的主要推廣平台是Twitter和Discord,一般來說Twitter的受眾比較闊,Discord上的則多數是通過驗證後、某NFT的持有者。在Discord上,因受眾以持份者自居,所以他們很在乎產品的開發和員工的投入,想掌握產品的進度、期望與開發團隊有更多互動、渴求不時得到犒賞(incentives)等,最重要是,他們需要盼望,覺得手持的NFT可以給他們一些別人沒有的好處,這樣才會長期持有,否則難保不將之放到NFT的二手交易平台如Opensea上沽售。一旦某NFT的價格回落至鑄價(mint price)以下,該NFT的開發團隊就會很頭痛,因為會遭持份者不斷轟炸(FUD),寢食難安。

    這樣說大概會令做慣web2的團隊很焦慮,擔心無從入手。但管理web3社群也有一道「殺手鐧」,能輕易平服社群騷動,那就是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管理人」或「版主」(Mod,即moderator)坐鎮。例如Keungz,他在Twitter上有超過20萬followers,比9GAGCEO還多,他講一句話的份量,比我這種年資短、沒影響力的茄喱啡說一千句還有效。然而一個普通的NFT團隊,又如何請得動像Keungz這種「大神」們現身支持呢?那又是另一番學問了。Web3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森林。

    (相關舊文:歡迎光臨元宇宙9GAG的迷因帝國

    我離開數碼港時,科技界仍是以手機應用程式mobile apps為主的年代,沒想到才不過幾年光景,它已被元宇宙的種種新奇事物所掩蓋,而且團隊更年輕、更進取。要在這時代生存,究竟應著眼於不斷冒起的新事物,還是該鑽研歷久不衰的技能,才有更強的適應力?每人有不同答案,反正朋友告急時想起我,大概不是因為我懂web3吧。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則,於3月31日和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