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關行銷天才

    Netflix劇集《Emily in Paris》是一個芝加哥女孩在巴黎工作與生活的故事,公式化劇情與明快節奏,配合悅目的風景與時裝,商業計算準確。主角Emily甚懂營銷之道,不但一次又一次成功為客戶推陳出新,自己也晉身為粉絲眾多的KOL,在IG上建立起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

    《Emily in Paris》的橋段表面上簡單,但細看之下頗有意思。Emily的營銷之所以成功,因為她有幾點做得很出色:

    1. Product Market Fit – 美國少女嚮往巴黎的時尚文化,但不懂法語。法國人吃喝穿載自成一格,未必掌握「鄉巴美國佬」到底喜歡什麼。Emily以美國人身份闖進巴黎時尚圈子,她的所見所聞便如時尚雜誌的選材,把美國人想看的巴黎,以美國人懂的語言描繪出來。這可以說是教科書級數的Product Market Fit呢。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不要浪費彈藥

    2. 先讓100個人愛上 – 在你或你的產品被100萬人愛上之前,先使100人深深愛上。許多人一建立品牌就想無差別地「橫掃」市場,實在浪費彈藥。聰明的方法是先找出對品牌最有價值的追隨者,努力爭取歡心,令這些早期追隨者成為忠實用家,這樣他們也將會是最有說服力的推銷員。Emily最早的追隨者也不過是身邊的人,但因為她本身的圈子都是有影響力的時尚人士,所以才能發揮有效的「病毒」效應。

      (相關舊文:機關槍與聰明彈

    3. Retention, Retention, Retention – 顧問公司Bain & Co發現,每保留10%舊客,就能為企業帶來30%盈利。許多品牌把焦點放在不斷引入新客戶上,渾然忘記之前努力「儲」回來的舊客,往往更有有價值。就營銷而言,acquisition(開拓新客戶)固然重要,retention(保留舊客戶)更形關鍵。Emily似乎是天生的營銷人才,她很懂維持IG上的熱度,連短暫失業(第三季劇情)也可成為與粉絲互動的主題,豈有不成功之理?

      (相關舊文:中秋送禮

    寫到這裏,聰明的朋友大概已猜到,上面寫的不止《Emily in Paris》劇情。我看劇時不斷想到一本有關growth hacking的天書,那是真正的營銷天才Ryan Holiday寫於2014年的Growth Hacker Marketing。該書出版至今雖已近十年,但營銷智慧毫不過時,從電郵、博客、臉書到抖音,平台或有更迭,但核心依舊是以testable, trackable and scalable(可測試、可追縱、可規模化)的手段進行營銷,以補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章廣告)浪費和難計算回報之不足。看劇賞心悅目,看書有助思考,兩者配合更覺充實呢。

    Growth Hacker Marketing by Ryan Holiday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9GAG的迷因帝國

    1月中我和一位做財經媒體的朋友碰面,提到9GAG剛剛發行其聳動全球NFT社群的項目Captainz,對方一臉茫然,似乎不知有這回事。

    「12分鐘內賣出9,999個NFT、共錄得9,801ETH進賬,眼下相當於1,300萬美元或逾1億港幣喎!這可比搞IPO慳水慳力又賺得多。」我一口氣唸出連串數字,又覺「12分鐘籌逾億港幣」有點誇張,恐自己記錯,低頭重看一遍9GAG CEO Ray在朋友群中發出的訊息,證實是這些數字無疑。

    1月5日9GAG發行Captainz後不久,沉寂多時的比特幣BTC也巧合地蠢蠢欲動,從17,000美元升到至今逾23,000美元,帶動其他加密幣亦冉冉上升。執筆時ETH價值約在1,650美元,換言之,9GAG發行NFT項目Captainz籌得的ETH,如今價值超過1,600萬美元(或逾1.2億港元),在幣市寒冬中格外引人注目。此役再次障顯9GAG作為國際級初創的號召力,直與發行NFT籃籌BAYCYuga Labs平分春色。

    Ray告訴我,團隊在2021年的聖誕節決定投身web3之中,這一年,「9GAG原來的生意前所未有地好。」他解釋,成績好只是因為過去做得不夠給力,而這一年格外努力所致,往下走,原來的經營模式恐怕越來越難持續,所以必須轉型。要在公司正處高峰時號召同事們轉跑道,想來絕不容易,但爆發疫症也許帶來了契機。

    2020年是疫症肆虐全球的第一年,9GAG在那年5月決定放棄租用辦公室,全體成員WFH(在家工作)。上班模式轉變後,Ray似乎對工作的意義有很多反省與思考,期間我聽他提過三、四種接下來想做的生意,只是都和web3無關。Ray大約也是在這段時間開始成為加密幣的信徒,還把個人相當部份的資產轉為加密幣,身體力行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9GAG最終決心在2021年聖誕轉型搞Memeland,我想與Ray個人在這段時間的摸索或者有關。

    (相關舊文:雕欄玉砌應猶在

    2022年Ray因為照顧家庭,絕大部份時間深居簡出,但他以「9gagceo」的身份,在web3圈子極為活躍。我一位也是做web3項目的好朋友期間與Ray交流頻頻,透露Ray一絲不苟地投入這個新領域,一天8小時工作裏,大約6小時都在Twitter、Discord或各web3社群中流連,與粉絲互動,建立自己的形像。目前9gagceo的Twitter上有超過18萬名追隨者。

    我向Ray求證是不是真的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社群上,他嗤之以鼻,「邊有咁多」,只是透露了在過去一段時間裏,花了足足2,000ETH去收集各類知名的NFT,並在一個訪問中提及,作為NFT項目的創辦人,應「購買足夠多的 NFT 去了解作為 Holder 視角的偏見」,即是必須有skin in the game。他的體會是,web3世界有兩種人,一種熱衷「炒幣」,另一種喜歡參與社群活動,而購買NFT的大部份是後者,所以欲做好NFT項目,必須在社群上多下功夫,以保持參與者的投入和項目的熱度。9GAG建立的NFT社群就是Memeland,目前在Twitter上有超過36.5萬名追隨者

    說到做好NFT項目必先建立社群,我自以為是道,一直以來9GAG以meme圖(迷因圖)聞名世界,在各社交平台上累積了數以億計粉絲,不正是上佳的社群基礎嗎?Ray糾正我,這是外界一大誤解,「Memeland上只有大約10%成員來自原來的9GAG社群」,他說,參與NFT項目的手上多少得有點加密幣,那和純綷在網上流連、不介意點擊廣告的「屌絲」難以相提並論。

    回說這次Memeland發行的Captainz,實為他們的第三個NFT項目,在這之前他們發售過MVP、空投過Potatoz,都取得佳績,令選擇在幣市寒冬中降臨的Captainz格外使人憧憬。幸它亦不負眾望,以1.069ETH訂價的Captainz在12分鐘內售罄,並很快在Opensea上出現達10-12ETH的二手交易價,目前的地板價(floor price)約為4.2ETH。

    我向Ray提到,沒有太多本地媒體報導Memeland在全球NFT社群中創出的亮麗成績,像我提到的那位財經媒體負責人也不知情,你們是不是因為本地市場太小,所以不屑在香港宣傳?

    Ray胸有成竹道,「唔會,黎緊我哋會大搞。」他們正部署將於本地市場展開的計劃,大家很快就知端倪了。

    參考文章:

    NFT新熱點》詳解 Memeland:12分鐘1200萬美元銷售,2億人的迷因帝國大遷徙

    9GAG NFT》Memeland 推新項目 Captainz!引爆熊市搶白單熱潮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新星億元騙案

    《福布斯》定期製作30 Under 30名單,為多個領域挑選30歲以下的精英錦上添花。不少初創對這虛銜趨之若鶩,因為名氣可以打開不少方便之門。但福兮禍所依,嚐過虛榮的滋味後,一旦把持不住,會不會更易急功近利、鋌而走險?

    (相關舊文:上榜饑渴症

    最近一宗發生在美國的初創醜聞頗吸引眼球,有傳媒甚至形容它為「Theranos」第二。論騙案規模,涉案的初創Frank其實無法和Theranos相提並論;但論膽大妄為,創辦人Charlie Javice倒與Elizabeth Holmes不相伯仲。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殞落《惡血》最終章

    畢業於著名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Charlie Javice,於2016年創立Frank,目標是助大學生更簡易地申請各式各樣的獎助學金。在2019年獲《福布斯》選為30 Under 30的時候,Javice才26歲,聲稱已助30萬名用家申請資助。兩年後,摩根大通銀行斥資1億7千5百萬美元併購Frank,Javice指當時的用戶規模高達500萬人。一家初創如何在短短兩年內吸納逾四百多萬名新用家?答案是全盤揑造。

    Charlie Javice2021年開始接觸摩根大通談併購,並聲稱Frank平台上擁逾四百萬用家。當交易有望達成、進入「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階段時,摩根大通要求Javice提供擁四百萬用戶的證明。為完成交易,Javice不惜找人揑造出426.5萬個假用戶圓謊,並著對方銷毀一切和揑造有關的證據。當時Frank的真正用家不到30萬個。

    照理說堂堂摩根大通財雄勢大、經驗老到,怎可能被30歲不到的黃毛丫頭輕易騙倒?但偏偏世事就有這麼離奇,一方怕走寶(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另一方野心勃勃,結果雙方情投意合,1億7千5百萬的巨額交易一下子便水到渠成。

    急功近利的Javice為完成巨額交易扯了一個大謊,並因此登堂入室成為摩根大通的Managing Director,專責拓展大學生市場。她可沉得住氣,不但從併購中穩袋1000萬美元個人酬金,還為自己爭取了2000萬美元的「留職獎金」(retention bonus)。她享受了大約一年的名成利就,直到去年摩根大通按Frank的用戶名單進行電郵推廣,發現接觸及回應率極低,這才揭穿她的謊言,並將之告上法庭。

    作為投資銀行家之女,Javice看來深諳名利場的遊戲規則,她被摩根大通控告後,反告對方無理調查及解僱她,致她損失數百萬美元報酬。好戲未完,不少初創朋友在LinkedIn上分享這宗新聞「食花生」,一方面嘲笑摩根大通的老貓燒鬚,另一方面也遣責Charlie Javice的狂妄貪婪。年紀輕輕的她在決定扯謊的那一瞬間,大概沒想過這宗醜聞和《福布斯》的30 Under 30名單一樣,都將成為她的終身烙印。

    參考報導:JP Morgan Says Startup Founder Used Millions of Fake Customers to Dupe It Into An Acquisition (by Forbes)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