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公司,不如選行業

    雷軍有句名言已成了創業的老生常談:「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意思是只要選對行業,大勢所趨下,再不滯的團隊也能做出一點成績。這句話不止適用於創業,即使套用在職場上也錯不了。

    大學畢業生求職,如果沒有特別的偏好,當然是依機構的知名度和規模來挑選。就本地商科生來說,匯豐、電盈和國泰的MT空缺,對他而言都一樣,反正都是大公司嘛,銀行業和航空業沒什麼分別。我當年也是這樣,對世界的了解一片迷茫,不過是第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從A轉到B,都是大機構,有什麼不同?這樣想很快會摔跤。

    回想我們離開學校初出茅蘆時,幾年之內必會在職場上遇到挫折。一個沒什麼社會經驗的人,通常不懂反省自己的問題,下意識的反應是轉工:都是公司不好,企業文化不滯、管理一片混亂、對員工太苛刻…諸如此類。在決心跳槽時才暮然發現,從A機構轉到B機構,如果要跨一個行業,難度遠超想像。若退而求其次,選同行的競爭對手,那就容易多了。如此這般,一個新人很容易在同一行業累積兩三份工作的經驗,到他入行十年左右,不管從客觀或主觀因素上考量,想轉行就極難了。

    假設這個人選的行業如日中天,比如說,他十年前投身科技業,只要工作態度不錯,年來適當地與時並進,那不管他想保守地留在原機構扶搖直上,抑或想進取地蟬過別枝,機會都很多:因為整個行業正在高速發展,舊的企業在擴張、新的企業在湧現,即使你選的只是行內的二流機構,也不愁沒發展空間,因為你的履歷放諸其他機構也一樣有價值。聰明一點的打工仔,若懂挑好的團隊、好的上司,基本上事業發展不會出大的差錯,可以歸入「人生勝利組」了。

    這些年來我在科網圈子中打滾,除目睹創業團隊的潮起潮落外,也在觀察上班族的人來人往。一流人才在一流機構固然能大展拳腳、高薪厚職;即使只是二流人才,也可以混得不錯,這些人如果落在式微行業中,際遇可能坎坷得多。因為當一個行業步入衰退寸草不生時,再優秀的機構都會被淘汰,再頂尖的人才也無法獨善其身,還不如選對行業的二流人才過得好。

    選行業還是選機構,也在考驗一個人有沒有長遠的眼光。你向一家大機構求職,看到的只是它眼前的地位,若它身處的行業正走下坡,你的發展空間也將越來越小。今天的小公司,如果身處井噴式增長的行業中,不管它目前看來如何微不足道,你入對了行,以後的發展空間也會與日俱增。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名人也創業

    我把「廖碧兒」和「方力申」的名字同時鍵入Google Search,並沒有太多搜尋結果。最早的新聞發生在2006年,他們都出現在電視節目《美女廚房》中,方力申是主持,廖碧兒任參加者;較近期一點的則有上月的新聞,二人同時出席一位藝術家的書法展覽。其他可謂絕無僅有了。沒想到就在這篇文章見報的當天,他倆將難得地同台亮相,並且用名人以外的身份:創業者

    貿發局(HKTDC)一連三天舉行「創業日」,方力申和廖碧兒都躋身其中,是第三天一個對談節目的參與者,題為「名人創業家 – 踏上成功路」,由我擔任主持。我對娛樂新聞所知有限,若不是主辦單位的邀請,渾然不知兩位名人原來都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一位是酒商,另一位開辦游泳學校。我臨急抱佛就二人的背景做了一點資料搜集,發現他倆除了同時身為名人和創業者外,還另有一些共通之處。

    首先二人年紀相仿,出道的時間也差不多。廖碧兒1979年1月出生,2000年當上溫哥華華裔小姐冠軍,2001年回港參選國際華裔小姐奪魁,同年加入成為無線電視藝員,晉身娛樂圈。她在加拿大出生與長大,中文並非第一語言,但這些年來在港發展,已練就十分流利的廣東話。方力申比她小一歲左右,因祖父和父親都熱愛游泳,從小就被發掘出游泳天份,曾代表香港參加2000年悉尼奧運,並在200米背泳及400米混合泳中打破香港紀錄,其中混合泳的紀錄值到2021年才被16歲小將衛恆恩(Peter Whittington)打破。他2001年加入娛樂圈、2004年於港大商學院畢業。

    毫無疑問,廖、方二人都有天份、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勝、而且成名得早。

    此外,他們都從興趣中打下創業的基礎。方力申無論泳術或「飛魚」形像均深入民心,他2018年開辦泳術學校Hong Kong Swimming Academy可謂完全符合founder-market fit的教科書定義:”Founder/market fit means the founder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they are entering, and are people who “personify their product, business and ultimately their company.””但方力申創業並非如他游泳般「贏在起跑線」,因為他碰上的時機不對,先是社會運動,再來是疫情衝擊,苦撐了三年才收支平衡,箇中壓力可想而知。

    至於廖碧兒,據說是入行後才發掘出品酒的興趣來的。她2008年在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加州Napa Valley找到一塊酒地投資,開始生產以自家品牌Bellavizio命名的葡萄酒,後來再創立網購平台Wine Maven,本身還考獲國際品酒認證Level 3資格,對品酒、釀酒的學問,一點也不馬虎。

    (相關舊文:何詩蓓的成功方程式

    我雖接觸過許多創業者,但很少和擁名人身份的打交道。難得貿發局找到的廖、方二人均具非常鮮明的形像,除關於創業的一般問題外,我還想有針對性地與他們談兩個話題:

    一是運動員創業。「魔術手」Magic Johnson、Michael Jordan、LeBron James等,都曾是頂尖世界級運動員,繼而轉型當上企業家。優秀的運動員和企業家是不是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相關舊文:奧運精英給初創的啟示

    二是女明星創業。大部份有關廖碧兒的新聞,都是有關她感情生活的八卦。女性創業已背負不少標籤了,何況是漂亮的女明星。她如何應對別人對她創業熱誠和能力的質疑?

    (相關舊文:女人創業難女人創業 先苦後甜女創業家逆轉勝

    你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大概正為此次對談作最後準備。活動是線上舉行的,如果來得及的話,歡迎報名參加;要不,如果和兩位嘉賓聊天後有好聽的故事,改天再寫專欄和大家分享。

    附:對談全紀錄(YouTube)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的短跑和長跑

    剛過去的內地「雙十一」電商購物節,雖然在監管陰霾下氣氛大不如前,但兩大電商平台京東與阿里巴巴,仍創出亮眼的銷售成績:由10日晚上八點至11日下午兩點,京東的下單總額突破3,114億元人民幣;而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則公佈由11月1日起計,截至11日零晨12:45,有382個品牌成交額逾1億元。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總能在極短時間內製造數以百億計的銷售額,刷新電商紀錄,並帶動領先的電商平台創出股價新高。

    (相關舊文:淘寶直播女王薇婭

    有趣的是,在西方稱霸的電商平台Amazon卻從不來這套。其創辦人Jeff Bezos以長期不理股價走勢、不派息見稱,他還斥巨資建立了一個「萬年鐘」,指針僅每年跳動一次,揭示他不爭朝夕、只著眼千秋功業的超長線思考模式。而近年財富和Jeff Bezos叮噹碼頭、與之「爭到上太空」的Elon Musk,恰巧也是長線思維的佼佼者(詳見下文)。

    (相關舊文:Elon Musk: 小男孩的夢想成真世界首富金句

    當我無意間把中西電商平台這樣作出比較,不期然便看出趣味來。如果創業等同運動比賽,那京東、阿里都是世界級短跑王,而Amazon和Tesla則以成為馬拉松冠軍為目標。絕大多數初創,都是短跑好手,融一筆大錢、衝刺一輪;再融資、再衝刺,總之以速度換成長,以上市為目標。上市後,更是每季、每半年、每年為業績和股價發力。然而這種「只要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的文化,卻往往令企業缺乏建立萬世基業的長線思維,甚至埋下失敗的種子。說到這裏,不如讓我寫個看似不相干的歷史故事,看看對大家可有啟發。

    故事取材自張宏傑的書《先齊家 再治國:曾國藩的理家術》,主人翁有三位: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荃。後世將曾國藩與李鴻章並列為「晚清四大名臣」(其餘二人為左宗棠、張之洞),大家對他們應不感陌生,其中李鴻章出道較曾國藩晚,也曾擔任後者的下屬;曾國荃則是曾國藩的九弟,也是曾家眾兄弟中資質較佳的一位,深得曾國藩提攜。

    李鴻章和曾國荃年齡相仿,如果他們都屬曾國藩麾下的management trainees,那曾國荃因為得到兄長的偏幫,可謂「贏在起跑線」,但後世皆知李鴻章成就比曾國荃高,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李鴻章在上海對役太平天國一仗中收穫極大,對他後來崛起政壇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上海一戰,本來是屬於曾國荃的。

    時為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荃攻下安慶後,準備向「天京」即南京進發,一心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建立首功。但太平天國突然進佔上海,上海士紳們唯有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十分繁華,為誘曾國藩出師,上海士紳們提出每月可捐十萬兩銀接濟湘軍,解決曾的軍餉問題。曾國藩心動了,也看出上海因資源充沛,仗不難打,還是大好的立功機會,就想派弟弟曾國荃領軍救援、幕僚李鴻章任其助手。可是曾國荃眼中只有南京,一再推辭,而當時38歲的李鴻章已在曾國藩身邊多年,苦無獨立發展空間,便趁此機會主動請纓出征。

    事後證明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判斷都正確,可是曾國荃卻錯失了大好機會。李鴻章到了上海後,果然收穫巨大財源,還得到大量外國先進武器,更因此開啟了他和西方世界接觸之端,奠下洋務之路。至於放棄上海的曾國荃,則因「天京」一仗實在太艱難,結果足足苦戰三年才將之攻下,後來所得之功名,不過與李鴻章相若。

    作者寫道,「執著於『天京』首功而看不到上海的特殊戰略意義,是曾國荃人生中的一大敗筆」。他還分析道,若置身天下大局觀之,李鴻章的眼界反映他的確是「當世一流人才」,而曾國荃則顯得「目光短淺」、「急於求成」了。曾國荃放棄上海、李鴻章獲得上海,此後二人一生事業,不再可同日而語。

    把這個歷史故事套用在今天的初創發展上,不知你作何感想?其實大部份人都是曾國荃,過份看重眼前的目標,無法看到較遠的未來,所以不能像李鴻章那樣,懂為更大的版圖舖路。用剛才提到的Tesla為例子,一般市場參與者都為那零點零幾秒速度費極大功夫,Tesla表面上也以速度取勝,但Elon Musk知道,當旗下電動車稱霸市場時,要長遠爭勝不能再靠那丁點速度的優勢,而是看司機能否隨時隨地找到可以充電的地方,所以他們一直為此默默耕耘,構建更多充電站。這不是一兩天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功夫,但卻是建立萬世王朝的基石。

    「雙十一」那種天文數字般的營銷數字固然矚目,但隨之而來的退貨潮、衝動購物後造成的浪費等,卻也並非可持續之道。創業的短跑和長跑,你會怎麼選?

    本文分上下兩篇,在11月19及26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