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狗》以外的香港IT人

    ViuTV製作的劇集《IT狗》曲終人散,這個有關本地科技創業家的奮鬥故事,贏得不少掌聲與共鳴。在鏡頭以外,究竟香港的互聯網生態是怎樣一番光景?

    香港的第一代IT人,出現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分兩大陣營: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ISP,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ICP,互聯網內容供應商)。ISP為用戶提供上網服務,以黃金富創辦的「星光國際網絡」(Hong Kong Star Internet Ltd)莫乃光創立的HKNet為代表,但這兩家初創數年後就被巨企併購,所以至今仍知道它們的人不多。ICP方面,則以新浪、雅虎香港等為首,任用了不少年輕港人。同期,美國誕生了Google、eBay、Amazon等科企,並屹立至今。是為web1.0年代。

    (相關舊文:雅虎香港幫)

    Web2.0始於2000年代中,以「用戶提供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掀起互聯網革命,標誌性的科企為Facebook、YouTube、Twitter、Wikipedia等,以社交平台為主。加上無線網絡(mobile)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的普及,web2.0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浩,變得無處不在、無孔不入。《IT狗》的劇情屬web2.0年代,它所影射的本地創業者們也以這個年代的為藍本。幸運地,少數誕生於這個年代的香港初創終將踏上上市之路,不會因被併購而漸遭遺忘。

    我前後出版了兩本有關香港科網創業的書,《科網六子蕩寇誌》(2008年)和《創業大時代》(2015年),都以web2.0年代的初創為主角,迄今大部份有關創業的文章,也和web2.0有關。這些創業者們如今大約三、四十歲,大部份仍汲汲營營,躊躇滿志,二次創業的並不少。

    不知不覺間,web3已轟然來臨。年初有一位熟悉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投資的科企老闆在家中宴客,我躬逢其盛,才發現香港已隱然形成一個新的web3圈子。他們又大約可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具科網背景的「技術人」,比如LikeCoin創辦人高建;另一種是具金融背景的「投資者」,活躍於加密幣交易和NFT買賣。我很記得席上一位廿多歲的少年淡然自我介紹道,「我有15年投資經驗」:他在對沖基金公司上班,同時自行以程式進行股票和加密幣交易,估計月入港幣六至七位數。有別於極力爭取曝光的web2.0創業者們,web3參與者在現實世界多數頗為低調。一方面他們未必需要傳媒的光環加持,另一方面擁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巨額財富也使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

    (相關文章:歡迎光臨元宇宙

    說到這裏,值得一提香港在web3世界的特殊地位:我們是世上絕無僅有兼具資訊流通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吸引了一些世界級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以此為總部。去年年底《經濟學人》刊出了一篇精采的採訪文章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Crypto,揭開四位在加密貨幣世界舉足輕重的創業者之神祕面紗,部份訪問就是在位於香港的FTX辦公室進行的。訪問對像包括FTX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CZ、Coinbase創辦人Brian Armstrong和BitMEX創辦人Arthur Hayes,個個都是一時豪傑,兼對社會現狀有一番偉論。

    以上就是有關香港互聯網生態一個粗疏的縱向切面。每次科技變革,都會為現狀帶來劇烈的地殼變動,並造就新的機會、新的企業、新的富裕階級。美國首富從「前互聯網」年代的微軟Bill Gates、web1.0的亞馬遜Jeff Bezos、到web2.0的臉書Mark Zuckerberg,每次更替都標誌了一個新時代,下一個首富幾可肯定和web3有關。至於香港,過去兩次互聯網革命都沒動搖過頂層的富豪階級,未來會否仍然如此?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竟向web3說不

    NFT、元宇宙、區塊鏈等和web3有關的概念,再一次為科技界帶來劇烈的地殼變動。不少web2.0年代已冒起的團隊也在磨拳擦掌,期望藉此推陳出新,再下一城。但凡事總有例外。

    甲和乙是我認識的兩個團隊,他們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接近, 而且市場都夠國際化,深得用戶和投資者歡心。但在web3掀起的巨浪下,兩者的取捨卻頗不同。

    甲團隊本來計劃在2020年大舉出擊,卻因瘟疫持續不休而作罷。幸而團隊並無因此怠慢,他們一直密切觀察全球用戶的使用習慣,並收集數據,因應這些回饋優化和改革其應用,這段時間以來已推出2.0版本,還有3.0版本蓄勢待發。其不懈努力也得到回報,半年前B輪融資到位,足夠團隊繼續按其藍圖推進。至於web3巨浪,他們卻顯得踟躕不前。

    乙團隊在2020年推出的第一代產品成績不錯,本該順著原定方向繼續前行,但忽然掀起的web3巨浪,令團隊決心全面更改航道,遂浪而上。他們發幣(token)、打造元宇宙、積極地建立web3社交平台,其全面擁抱web3熱潮的態度令團隊成為投資者的寵兒,資金湧進的速度更前所未見,團隊士氣大振。他們想不通為什麼甲團隊在這勢頭竟向web3說不,對方是不是太保守了?這等於向錢說不啊。

    我覺得兩支團隊迥異的取態很有趣,就稍為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因為甲團隊全是精英,又非首次創業,所以我幾可肯定他們作風一點也不保守;他們只是不跟風。不跟風又代表了一種堅持:不向投資者屈服

    要知道初創和投資者之間,既須有相同理念,但也各有所取。初創的初心,總是做出驚天動地的產品,一舉改變世界;投資者著眼的則是面子和回報,至於能否改變世界、用家是否滿意,並非他們真正關心的課題。乙團隊緊貼潮流、滿盤元宇宙大計,正中投資者下懷,他們怎會不動心?不但要買,還得加注,因為投資在風口上的項目,才能增加他們低買高賣的回報,更可藉此向同行炫燿。乙團隊「深明大義」,自然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搶手貨。

    至於甲團隊,我相信他們遲遲未進軍web3的態度,必令部份投資者不滿,但明知有投資者不滿仍堅持原路,為什麼?我想到的唯一解釋,是他們對用家的重視更勝投資者。已推出的1.0和2.0產品都得到用家喜愛,為什麼不繼續優化它?為什麼要捨棄那些支持者?我估計對甲團隊而言,為用家提供更佳體驗、替用家解決痛點,是他們的首務,這比為投資者帶來回報更重要。吸資不是不重要,元宇宙也不是不做,但不必一窩蜂搶住做。因為沒有優先加入web3浪潮,才予人保守的感覺。

    據知乙團隊因為元宇宙概念得到投資者青睞,更集中資源在這方面開發,那個才面世不久的第一代產品,已被打進冷宮。我不識好歹地問一位知情者,那買剛下第一代產品的用家怎麼辦?對方聳聳肩道,購入科技產品總會遇上這樣的事吧。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二

    (接上文)2015年我和方健僑(Ken)共同撰寫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挑了八家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香港初創來寫。之所以用「具顛覆性」為選材標準,因為當時香港並無一家具公信力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出現。但如今回望,卻發現我們的眼光不錯,因為事隔幾年,當中有些已公認達獨角獸的資格了。那什麼是「具顛覆性」?

    關於這個定義,我在為該書寫序時,引用了好友、創業者宋漢生的話,言簡意賅:「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搶佔到市場。而初創企業能搶佔的市場通常有兩種來源:搶佔了原先經營者的市場,是顛覆了行業;拓展出新的市場,是顛覆了用戶的行為。」

    當年我們以此為定義,寫下八家香港初創的故事,並分析其營運模式如何具顛覆性。其中兩家、GoGoX(前稱GoGoVan)和Welab,都在紅杉中國「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上月首度公佈的「香港獨角獸」榜單上有名。

    它們如何顛覆市場或用戶行為?GoGoX以手機應用程式,直接連通有召車需要的客戶和閒置的司機,是透過科技剔除中間人(Dis-intermediation)的典型案例。自2017年透過和「58同城」子公司「58速運」合併而晉身獨角獸之列後,GoGoX最新的里程碑是在今年申請在港上市。

    至於Welab,他們最初的主要金融科技方案,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又快又平地批出貸款,顛覆借貸市場。如今它是在港持牌營運的虛擬銀行之一,亦已進軍多個海外市場,離上市之路不遠

    此外,書中還寫了兩家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地初創,值得一提,那就是9GAG和Casetify。而特別之處是,它們極少融資,是少數自給自足而具一定規模的初創。由於9GAG和Casetify的融資額和次數太少,外界難以估計其市值;但據我所知,它們每年的營業額應該接近甚至超越上億港幣的規模。

    今天略述的幾家「香港獨角獸」,和上周介紹的幾家,感覺上非常不同。最低限度,大家應覺得GoGoX和Welab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初創」,而上周提及的如4Paradigm或Smartsens等,感覺上不屬「香港」的企業。不過我認為它們其實全部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完全依賴香港的土壤,而懂選擇性地利用香港的優勢。相信未來的「港產獨角獸」,亦將秉承此一特色。

    相關舊文: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一《創業大時代》之序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港產獨角獸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