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自三月中網上付款系統Stripe宣佈成功融資六億美金、致市值達950億美金後,一直想抽空寫幾句關於其創辦人—一對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的故事。他們有著典型科網致富的傳奇色彩,而且Stripe的急速成長又和肆虐全球的瘟疫有不可或分的關係。

    我第一次聽說Stripe兩兄弟的故事,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是看美國老牌新聞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的一個訪問。很奇怪,每天接觸的新聞那麼多,大部份雁過不留痕,卻總有一些留在腦海裏。這兩兄弟恰巧使我留下印像,然後隨Stripe知名度與日俱增,他們的新聞亦不時出現在視線裏。

    兩兄弟分別叫John Collison(弟,圖左)和Patrick Collison(兄,圖右),驟看二人大概一個像爹一個像娘(分別是微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外貌完全不像兩兄弟的樣子,只有電腦天分如出一轍。他們一家(父母和三個兒子)住在愛爾蘭一個頗偏僻叫Dromineer的小鎮,這地方由於離市區太遠了,幾乎無法上網,但竟無損兩兄弟迸發其電腦天賦。

    二人少年時代就展現了驚人的才華。哥哥Patrick學懂了一種早期的AI程式語言Lisp,以此發明了一個通話系統Isaac,並在2005年贏得愛爾蘭的「少年科學家年獎」。比他小兩歲的弟弟John,則留下愛爾蘭有紀錄以來最優秀的中學結業成績。

    在他們分別15和17歲那年,兩兄弟首次攜手創業,寫了一個軟件叫Auctomatic,並於兩年後以500萬美元的代價,將之售予一家加拿大公司。換言之,兩兄弟以不足20之齡,全憑自己晉身百萬富翁之列,豈不厲害。

    復兩年後,即2009年,從MIT肆業的哥哥Patrick,和正在哈佛就讀的弟弟John,二度共同創立公司,那就是今天全球最值錢的Fintech之一,Stripe。因為Auctomatic的成功,兩兄弟在矽谷已小有知名度,故這家叫Stripe的初創也迅速引起注意,早期投資者包括大名鼎鼎的Y Combinator、Elon Musk、Peter Thiel、a16z、Sequoia等,粒粒皆星。

    究竟Stripe提供了什麼科技,使之短時間內極速冒起,並雄霸市場?一言蔽之,是找到完美的product/market fit,網上支付。早在十年前,要開一家網店已十分簡易了,但收款卻極之麻煩,店主不但要向多間銀行、信用卡公司填表申請成為商戶、每次交易後得等多天才能收款、而且費用高昂,整個過程又麻煩又費時。Stripe厲害之處,是店主只須簡單勾選這項「網上支付」服務,系統就能在背後替你完成上述程序,而且劃一收取交易費用的2.9%。前述《60分鐘時事雜誌》的主持,便在節目中作出示範,結果只需10分鐘,她的網店就能收款了。這樣的速度和科技,完全顛覆市場現狀。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可以想像,去年全球在疫症下多次長時間封城,催生了極多網店,還湧現大量過往從未想過要接受網上收款的自由工作者(如博客、設計師等)。這些網店店主或自由工作者大多不諳技術,若要選一個簡易好用的收款服務,毫無疑問以Stripe為首,「西瓜靠大邊」嘛。可見Stripe擁有龐大用戶量和穩定收入作「護城河」,無疑成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初創。

    (相關舊文:做有護城河的生意

    和每天誕生的新聞一樣,像煙花一樣曾經熣燦的初創多不勝數,但長久產生光芒的極少。成立十年來,Stripe從網上支付開始,現已逐步涉足網上商務(e-Commerce)的不同範疇,帝國雛型漸成,而它的創辦人、那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只三十出頭!Stripe已寫下一個完美科網初創故事的開端,未來會怎樣走下去、可能會犯什麼錯、如何糾正…皆令大家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章:The Guardian: How two Irish brothers started a £70bn company you’ve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

    本文分上下兩期,5月14日及21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識搭𨋢嘅機械人

    自三月以來,Rice Robotics創辦人李國康(Victor)一直忙得不可開交。我們碰面的時間改了又改,終於他好不容易抽出一小時來,向我分享了他的創業故事。

    三月發生了兩件事:新世界旗下商場K11 Musea有家叫「名潮食館」的餐廳爆出疫症感染群組,為此商場毫不怠慢,連日趕製出一套「機械人跳華爾茲」的短片,顯示十幾台機械人甚有默契地穿梭商場消毒,冀釋除顧客疑慮。片子拍得高明,時機也掌握得好,傳閱者眾。至月中,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的環球比賽Jumpstarter,公佈從逾2,000名參選者中選出了優勝團隊,其中包括Rice Robotics。兩件事疊加起來的公關效應龐大,Victor這那時起不斷接獲傳媒的採訪要求,幾乎每天如是,時間表都排滿了。而且這段時間他們正值第四輪融資(pre-A輪,融資後市值為數千萬美元)的尾聲,可想而知工作有多繁重。

    但2011年大學畢業的Victor正值創業最好的年華,見面時他看來精神奕奕,全無疲態。我們站在辦公室入口,面對中間一張大桌子,坐在兩側的同事都在埋頭苦幹,Victor指向他們作介紹:「這邊是做軟件的,另一邊負責硬件,他們都是本地大學(中大及科大)的畢業生,平均年齡27歲。」他以「本地自主研發」為榮,整個團隊煥發朝氣勃勃的氣息。

    Victor說自己幸運,2019年創業不久碰上疫症來襲,團隊生產的送餐機械人Rice遂大派用場,旗下有酒店用作隔離的華懋集團便是第一個客戶,為荃灣如心酒店一口氣訂購了三台。今年Rice Robotics的業績更好,第一季營業額已達去年全年的四倍!像新世界,最初不過向他們月租幾台機械人,後來索性一口氣訂購60台消毒機械人Jasmine

    以機械人代替人手配送原是大勢所趨,但全球疫症爆發無疑將科技推陳出新的步伐大大加速。我問Victor他們的機械人比同類產品有何優勝之處,他推出一台上海生產的機械人向我解釋。

    那款產品的價格大約是他們的八分一,在國內銷量數一數二,可先不說外型,功能似乎也有所不及,比如「認路」。那國產機械人在行進時,必須不斷向天花板掃瞄預先張貼的二碼碼,才能找到送遞路線,「但香港的商場怎會讓你貼QR code」,Victor道,他們機械人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在服役前,技術人員會以遙控操作機械人,讓它先把整個室內場地走一遍,記住地圖,然後在地圖上的指定目的地加上標記,從此它就懂自己找路了。像K11 Musea這樣的大型商場,大約三小時便完成一至三樓的mapping設定。

    「我們的機械人仲識搭𨋢。」Victor笑言,那當然不是指伸出手來「㩒𨋢」,而是它們懂得以無線通訊(藍芽或WIFI)的方式和電梯「溝通」,告之要前往的樓層。到達目的地後,機械人會發送短訊給收件人,讓對方開門取件。一完成任務,機械人懂自己乖乖回去充電待命。

    Victor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產品設計,回港後順從父母意願再在中大唸了一個法學博士學位,然後加入大學校友創辦的初創GoGoVan,為其最早期的員工之一,和始創團隊(founding team)從零開始打拼。不久他轉到一家叫Hot Toys的玩具公司擔任產品設計,這家成立於2000年的公司極之低調,創辦人現在也不過四十來歲,然而其設計及生產的精品玩具(collectible figures)行銷全球,每年營業額逾億港元。Victor在這裏工作了三年,近距離接觸了兩位創業者後深受啟發,他終於下定決心自立門戶,展開忙個不休的創業生涯。

    甫見面時Victor說自己「幸運」,疫症來襲令Rice Robotics成為少數「受惠」企業。我道這不是隨機的blind luck,而是你把握了疫症來襲這百年一遇的「契機」,得以迅速把公司推上一個台階。站穩了這步後,將來還能不能保持增長的勢頭,已非單靠運氣成就的了。

    中一次彩票叫幸運,多次中獎的,肯定有幸運以外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如果將來你發現這款可愛的機械人越來越常見,你就知道它背後的團隊,不止幸運而已。

    參考文章:中大校友通訊【創新及科技系列】中大法律博士(JD)李國康 靠產品設計突圍而出 為機械人加Fun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尋找自己的火花

    不久前浸會大學邀請我為學生們做一分享,題目大約是「如何為自己的社交平台建立品牌」。我在準備的過程中想:憑什麼這題目要由我來講?是,我有一個臉書專頁,建立了大約也快十年吧,可在我「佛系」的經營下,粉絲不過數千,從「KOL經濟」的角度來看,號召力完全微不足道。而現在正在唸書的大學生們,可是千禧年左右出生的,他們從小就接觸社交媒體和KOL,他們經營社交媒體的觸覺,肯定比我好百倍千倍。我若以「專家」身份為學生們作分享,莫說班門弄斧,簡直貽笑大方。

    於是我務實地重新思索,有什麼題材是大學生們有興趣聽、而自己又能勝任的呢?想起當年我還是大學生時,一個最困擾自己的問題,是「唔知自己想點」。因為從小就按「讀書、考試、上大學」的指示按部就班,沒空間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到終於考上大學後,對究竟自己想做什麼,原來甚是茫然。我決定從這題目入手,希望能為「被逼」聽我分享的同學們帶來至少一點點啟發吧。但校方設的題目又不能置之不理,如何是好?

    想起幾年前我在自立門戶前做的最後一份月薪工作,是為初創作融資,當時我要為公司建立臉書專頁作宣傳渠道(做「自媒體」),其中一個「呃Like」手段,是分享著名創業者的「金句」,如下:

    我遂決定以建立這個專頁的過程入手,挑選出十多廿句「金句」,把它們分類組合成「設立目標」、「制定方法」、「執行」、「應付困難時刻」等幾組,表面上講解如何以金句「呃Like」,實際上是分享這些「金句」的內容。我希望透過這些名人的話,向同學們分享一些我認為廿來歲時應該懂的事。

    分享的內容我就不重覆了,但想講一個重點:如何得知「自己想點」、從而找到生命的「火花」?廿來歲是確立自己身份的重要階段,不論你想讀書、工作、創業,最重要是要解答這個「自己想點」的問題。你無法逃避,因為它會如影隨形,在你遇上挫折時、中年危機時、退休時⋯⋯緊咬不放。人一天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總會感覺生命欠了什麼。

    坊間有大量「自我成長」或「成功學」的書藉講這題目,我剛巧在看的一本,由矽谷著名的創業/投資者Naval Ravikant所著,簡單易明,且讓我借它講幾句。Naval認為,無論做什麼,如果你還未搞清楚自己的目標,那首務是要把它找出來,才能全力以赴。

    如何尋找自己的目標?從你的天分(specific knowledge)中找答案。無疑有些人的天分太突出,以致很小就能確立自己的目標,例如音樂天才莫札特、高球天才活士、游泳天才菲比斯等,他們都是萬中無一、百年一遇的天才。但即使凡夫俗子如我們,也有不同的天分可恃。Naval認為,天分就是一些「別人覺得很難,而你感到很輕鬆」的能力或興趣,是你自小就有的特質。像Naval少年時曾想過唸天體物理學,媽媽聞之從廚房裏衝口而出:「不,你肯定是讀商科的料」,因為Naval自小就展露了對財富的觸覺和對做生意的興趣,那是天生的,「不勞而獲」,而他的媽媽早就留意到這些特質。我自小覺得上作文課挺輕鬆、上美術課很難,可有些同學一提起作文就像患上牙痛、上美術課卻很來勁。你也肯定擁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使你與眾不同。

    這些天分,不管看來多麼微不足道,只要好好發展、鞏固,就是引導我們走向人生目標的鎖匙。其他行業的人我不夠熟,而我所接觸那些創業的人,都是自小對財富、做生意、「砌嘢」等有強烈感覺的人。不管他們讀書成績如何、唸什麼科、有沒有贏過大學的創業比賽⋯⋯他總有一天會自己動手幹一番事業。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但有這種使命感的人很難滿足於一份月薪工作。

    我為同學們分享的最後一張「金句」,來自當時仍有總部的9GAG。我在參觀時發現有同事把這句話印在A4紙上,貼在當眼處:「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還認真」。這是當日唯一一句沒署名的金句,但效果最震撼。因為當你找到自己的目標後選擇創業,尤其是「無國界」的科網業,你將面對來自全世界的競爭,不管你自以為再聰明再努力,總有比你更聰明更努力的人或團隊想超越你。對以創業為使命的人來說,這就是創業最刺激的事。

    ***

    本文精簡版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