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GAG的迷因帝國

    1月中我和一位做財經媒體的朋友碰面,提到9GAG剛剛發行其聳動全球NFT社群的項目Captainz,對方一臉茫然,似乎不知有這回事。

    「12分鐘內賣出9,999個NFT、共錄得9,801ETH進賬,眼下相當於1,300萬美元或逾1億港幣喎!這可比搞IPO慳水慳力又賺得多。」我一口氣唸出連串數字,又覺「12分鐘籌逾億港幣」有點誇張,恐自己記錯,低頭重看一遍9GAG CEO Ray在朋友群中發出的訊息,證實是這些數字無疑。

    1月5日9GAG發行Captainz後不久,沉寂多時的比特幣BTC也巧合地蠢蠢欲動,從17,000美元升到至今逾23,000美元,帶動其他加密幣亦冉冉上升。執筆時ETH價值約在1,650美元,換言之,9GAG發行NFT項目Captainz籌得的ETH,如今價值超過1,600萬美元(或逾1.2億港元),在幣市寒冬中格外引人注目。此役再次障顯9GAG作為國際級初創的號召力,直與發行NFT籃籌BAYCYuga Labs平分春色。

    Ray告訴我,團隊在2021年的聖誕節決定投身web3之中,這一年,「9GAG原來的生意前所未有地好。」他解釋,成績好只是因為過去做得不夠給力,而這一年格外努力所致,往下走,原來的經營模式恐怕越來越難持續,所以必須轉型。要在公司正處高峰時號召同事們轉跑道,想來絕不容易,但爆發疫症也許帶來了契機。

    2020年是疫症肆虐全球的第一年,9GAG在那年5月決定放棄租用辦公室,全體成員WFH(在家工作)。上班模式轉變後,Ray似乎對工作的意義有很多反省與思考,期間我聽他提過三、四種接下來想做的生意,只是都和web3無關。Ray大約也是在這段時間開始成為加密幣的信徒,還把個人相當部份的資產轉為加密幣,身體力行skin in the game(切膚之痛)。9GAG最終決心在2021年聖誕轉型搞Memeland,我想與Ray個人在這段時間的摸索或者有關。

    (相關舊文:雕欄玉砌應猶在

    2022年Ray因為照顧家庭,絕大部份時間深居簡出,但他以「9gagceo」的身份,在web3圈子極為活躍。我一位也是做web3項目的好朋友期間與Ray交流頻頻,透露Ray一絲不苟地投入這個新領域,一天8小時工作裏,大約6小時都在Twitter、Discord或各web3社群中流連,與粉絲互動,建立自己的形像。目前9gagceo的Twitter上有超過18萬名追隨者。

    我向Ray求證是不是真的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社群上,他嗤之以鼻,「邊有咁多」,只是透露了在過去一段時間裏,花了足足2,000ETH去收集各類知名的NFT,並在一個訪問中提及,作為NFT項目的創辦人,應「購買足夠多的 NFT 去了解作為 Holder 視角的偏見」,即是必須有skin in the game。他的體會是,web3世界有兩種人,一種熱衷「炒幣」,另一種喜歡參與社群活動,而購買NFT的大部份是後者,所以欲做好NFT項目,必須在社群上多下功夫,以保持參與者的投入和項目的熱度。9GAG建立的NFT社群就是Memeland,目前在Twitter上有超過36.5萬名追隨者

    說到做好NFT項目必先建立社群,我自以為是道,一直以來9GAG以meme圖(迷因圖)聞名世界,在各社交平台上累積了數以億計粉絲,不正是上佳的社群基礎嗎?Ray糾正我,這是外界一大誤解,「Memeland上只有大約10%成員來自原來的9GAG社群」,他說,參與NFT項目的手上多少得有點加密幣,那和純綷在網上流連、不介意點擊廣告的「屌絲」難以相提並論。

    回說這次Memeland發行的Captainz,實為他們的第三個NFT項目,在這之前他們發售過MVP、空投過Potatoz,都取得佳績,令選擇在幣市寒冬中降臨的Captainz格外使人憧憬。幸它亦不負眾望,以1.069ETH訂價的Captainz在12分鐘內售罄,並很快在Opensea上出現達10-12ETH的二手交易價,目前的地板價(floor price)約為4.2ETH。

    我向Ray提到,沒有太多本地媒體報導Memeland在全球NFT社群中創出的亮麗成績,像我提到的那位財經媒體負責人也不知情,你們是不是因為本地市場太小,所以不屑在香港宣傳?

    Ray胸有成竹道,「唔會,黎緊我哋會大搞。」他們正部署將於本地市場展開的計劃,大家很快就知端倪了。

    參考文章:

    NFT新熱點》詳解 Memeland:12分鐘1200萬美元銷售,2億人的迷因帝國大遷徙

    9GAG NFT》Memeland 推新項目 Captainz!引爆熊市搶白單熱潮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新星億元騙案

    《福布斯》定期製作30 Under 30名單,為多個領域挑選30歲以下的精英錦上添花。不少初創對這虛銜趨之若鶩,因為名氣可以打開不少方便之門。但福兮禍所依,嚐過虛榮的滋味後,一旦把持不住,會不會更易急功近利、鋌而走險?

    (相關舊文:上榜饑渴症

    最近一宗發生在美國的初創醜聞頗吸引眼球,有傳媒甚至形容它為「Theranos」第二。論騙案規模,涉案的初創Frank其實無法和Theranos相提並論;但論膽大妄為,創辦人Charlie Javice倒與Elizabeth Holmes不相伯仲。

    (相關舊文:離奇過小說金髮美人成魔之路矽谷超新星的殞落《惡血》最終章

    畢業於著名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Charlie Javice,於2016年創立Frank,目標是助大學生更簡易地申請各式各樣的獎助學金。在2019年獲《福布斯》選為30 Under 30的時候,Javice才26歲,聲稱已助30萬名用家申請資助。兩年後,摩根大通銀行斥資1億7千5百萬美元併購Frank,Javice指當時的用戶規模高達500萬人。一家初創如何在短短兩年內吸納逾四百多萬名新用家?答案是全盤揑造。

    Charlie Javice2021年開始接觸摩根大通談併購,並聲稱Frank平台上擁逾四百萬用家。當交易有望達成、進入「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階段時,摩根大通要求Javice提供擁四百萬用戶的證明。為完成交易,Javice不惜找人揑造出426.5萬個假用戶圓謊,並著對方銷毀一切和揑造有關的證據。當時Frank的真正用家不到30萬個。

    照理說堂堂摩根大通財雄勢大、經驗老到,怎可能被30歲不到的黃毛丫頭輕易騙倒?但偏偏世事就有這麼離奇,一方怕走寶(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另一方野心勃勃,結果雙方情投意合,1億7千5百萬的巨額交易一下子便水到渠成。

    急功近利的Javice為完成巨額交易扯了一個大謊,並因此登堂入室成為摩根大通的Managing Director,專責拓展大學生市場。她可沉得住氣,不但從併購中穩袋1000萬美元個人酬金,還為自己爭取了2000萬美元的「留職獎金」(retention bonus)。她享受了大約一年的名成利就,直到去年摩根大通按Frank的用戶名單進行電郵推廣,發現接觸及回應率極低,這才揭穿她的謊言,並將之告上法庭。

    作為投資銀行家之女,Javice看來深諳名利場的遊戲規則,她被摩根大通控告後,反告對方無理調查及解僱她,致她損失數百萬美元報酬。好戲未完,不少初創朋友在LinkedIn上分享這宗新聞「食花生」,一方面嘲笑摩根大通的老貓燒鬚,另一方面也遣責Charlie Javice的狂妄貪婪。年紀輕輕的她在決定扯謊的那一瞬間,大概沒想過這宗醜聞和《福布斯》的30 Under 30名單一樣,都將成為她的終身烙印。

    參考報導:JP Morgan Says Startup Founder Used Millions of Fake Customers to Dupe It Into An Acquisition (by Forbes)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唯快不破

    2011年春天,剛在顛簸中迎來第100萬個預約的Airbnb,發現一個可怕跡像:他們被Samwer兄弟盯上了。

    對矽谷初創來說,收到德國Samwer兄弟(風投Rocket Internet的創辦人)的戰書,好比街頭小團夥收到黑手黨的死亡通牒般可怕,未來縱不被殲滅也必元氣大傷。Rocket Internet的殺手鐧是以本傷人,他們擅長分析矽谷新進初創的成功方程式,然後以大量資金作出複製,並在短時間內搶攻市場,令抄襲對像不得不出高價買下複製品求和,以解除生存威脅。

    利用這損人利己策略,Rocket Internet在向Airbnb下戰帖前已多次嚐到甜頭:他們曾在100天內,把Alando以4,300萬美元售予eBay;六個月內,逼Groupon以9位數字、約佔其市值十分一的代價買下CityDeal。其他例子還有複製YouTube的MyVideo、複製Twitter的Frazr、複製Facebook的StudiVZ等。

    Airbnb創辦人兼CEO Brian Chesky最近發現,大量Airbnb用戶收到來自「Wimdu」的宣傳廣告,而Wimdu的網頁與營運模式,幾乎與Airbnb的一模一樣。這家來自歐洲的初創挾9,000萬美元資本和400名員工的聲勢,迅速在全歐洲開設了20間辦公室,瞄準迄今只籌得700萬美元、擁區區40名員工、並僅以三藩市為根據地的Airbnb進攻。

    Wimdu的冒起,令花了足足四年才使Airbnb站穩陣腳的Brian Chesky寢食難安,「一個旅遊網站如無法打進歐洲市場,等同死亡。」他事後在史丹福大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們如是說。Samwer兄弟目標清晰,求財而已:只要Brian Cheskey交出四分一Airbnb股權,就可兼併Wimdu,一舉拿下Wimdu已攻佔的歐洲市場。

    Brian Chesky的直覺是說不,但強弱太懸殊,他實在沒信心能擊退Wimdu,左右為難下唯有向大神們Paul Graham和Mark Zuckerberg求教。

    拒絕Yahoo十億美元收購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當然主戰不主和,鼓勵Brian Chesky負隅頑抗,「最好的產品一定會贏」;沒想到Y Combinator校長Paul Graham也鷹派上身,著他一定要堅持,拒不言和:「對手是mercenaries,你們是missionaries。他們根本就不想養大自己的嬰兒。」

    (相關舊文:貝索斯的管理課

    Brian Chesky決定咬緊牙關迎戰比自己強大十倍有餘的對手,策略是以快打快:在短短數月內籌集逾1億美元新資金作全球擴張。其中關鍵的一著是收購位於德國、業務類似Airbnb的競爭對手Accoleo,好拿下歐洲戰場的根據地,正面迎戰Wimdu。這裏說明一下,在創投界,初創在榮景時遇上強大對手的最大好處,是能藉此為自己重新定價,令市值隨時聲價十倍。禍兮福所倚,Airbnb可以說是藉Wimdu的哄抬,才有機會籌得巨額資金作擴張之用。

    (相關舊文:融資的時機

    對手的進攻,令原本「佛系」的Airbnb奮力迎戰,一年內迅速在全球九個城市設點、生意激增十倍,更迎來第1,000萬個預約。年復年,Airbnb漸漸取得壓倒性優勢,而Wimdu則開始收縮規模、一再放棄部份市場等。2018年,經過多輪易手後,Wimbu終於關閉其網頁,遺散所有員工,被併入Rocket Internet旗下的HomeToGo Group。預測唯利是圖的mercernaries最終無法打贏有抱負的missioneries,又被大神們說中了。

    事後Brian Chesky總結這段激戰,感謝被Samwer兄弟相逼才能迸發出「小宇宙」,令Airbnb得以擴張得遠比想像中快,成為舉足輕重的科技公司。競爭有時是初創的好朋友。

    (相關舊文:Call車之戰

    參考書藉:Blitzscaling

    本文分上下兩集,分別在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